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 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 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译文】战鼓敲得咚咚响, 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 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 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 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 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 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 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 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 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 山盟海誓成空谈。【读解】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 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 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 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 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 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 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 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 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 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 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 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 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 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 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 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网络

2

3

《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

全文:

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出自:先秦 佚名《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主题思想: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厌战情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不带,下面的是原文,只不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这几句话.原文译文注释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5

6

《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诗经·邶风·击鼓》译注『咀华庐』整理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原 文 译 文 注 释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9.于以:于何。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赏析】《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以上是关于诗经击鼓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