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有哪些经典的民间艺术?
1
内蒙古有许多具有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气派的民间艺术。例如: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上的艺术相信大家都领略过,在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载体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如果你亲手尝试过剪纸,相信也会被这个艺术所吸引的。
2
本人对东西部区不是太熟悉,这里就个人认知说说中部区的民间艺术。在呼和浩特市周边,脑阁无疑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形式看下图
脑阁,脑是方言,比如平时说把这件东西脑起来,就是扛在肩上的意思。这里指将人高高的扛起来,阁就是用捆绑焊接的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把演员的腿固定在这个铁架子上面,演员都是漂亮的小孩,每个脑阁的架子上一般都是固定两个小孩。这些小孩都穿上了戏剧服装,有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装,有民族服饰装,每个小孩再配以独特的颤、摆、扭这些舞蹈动作,对脑阁的功夫要求真是不低。这样的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元宵节前后举行,热闹喜庆,颇有看点。
再者就是二人台,以呼和浩特市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在前些年较为盛行。表现形式和东北的二人转差不多。算是内蒙古地区的剧种之一。经典的像“压糕面,卖碗,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秀姑劝夫”等等。但近些年似乎是传承的不是太好,这点与东北二人转相比,反差确实很大。
还有就是剪纸,和林格尔的剪纸远近闻名。最早的剪纸是出于装饰需要,过去住房的窗户都是用纸来糊,白纸糊上明显不够美观,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们就用红纸来剪成各种图案,贴到窗户上非常漂亮。过去多以动物花卉为主,后来创新推出了许多生活场景图案,在妇女们的巧手下剪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近些年由于老一辈的相继离世,会这门手艺的也是越来越少。好在后来涌现出一批爱好者,成立了剪纸协会,让这门艺术得到了传承。
3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方,这里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获重点扶持的民间艺术。
从2016年开始,内蒙古就将10项民间艺术,在5年内通过申报、征集、签约、扶持等方式,以自愿的原则,推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佳作,实现这些作品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这样的举措,让民间艺术有了发扬与传承的渠道,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大的规划。这10项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蒙古刺绣等。
在内蒙古大地上,有一批非常巧的工匠们,这些工匠的出身之平凡,有的是一辈子的老农民,他们热爱着民间艺术,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的老一辈剪纸爱好者张花女,她在101岁时告别的人生,也告别了她的那把剪刀,那一年是2004年。这位百岁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自己生活的小村庄,而她的作品却周游了很多城市,和林格尔县政府将她的作品赠送给了外宾。她的作品没有专人打样,也不用笔去作图,看到一只蝴蝶,她就随手剪这只蝴蝶,看到一对喜鹊,她就将站在树上的喜鹊剪下来,叫做“喜上眉梢”,在河边看到一条鱼,她就将这条鱼剪出来,叫做“年年有余”……这些生活中的作品,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在内蒙古,如同张花女一样的剪纸爱好者很多很多。
4
说到内蒙古的民间艺术,那可就多的,有的说了。
今天是元宵节,在大型的广场上你会看到很多人在扭秧歌儿,踩高跷。虽然扭秧歌儿是来自于东北的民间艺术,但是踩高跷是内蒙古的特有风采。
踩高跷需要你有过硬的底子,通过自身的身体平衡来让自己平稳的踩在两个木桩子上。同时还要在广场上不停的扭动,来吸引游客的眼球,这样的民间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让自己的后代也了解到内蒙古的民间艺术。
除了踩高跷这样的体力活儿,还有剪窗花这样的技术活儿。剪窗花,也属于内蒙古的民间艺术。尤其在逢年过节,老人们就会在红纸上画出不一样的花样,然后用剪子剪出理想的状态,贴在玻璃上,很喜庆,很漂亮。
还有一个属于内蒙古的民间艺术,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就是内蒙古的二人台。虽然二人台的内容并没有多么的华丽,但是他却反应了内蒙古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很逗,很好笑,值得观看。
5
好来宝、乌里格尔、二人转、爬山调、长调、闹格、盅碗舞、安代舞、民歌等
6
谢请,下面就来说几个内蒙古特色的民间艺术。
首先,就是马头琴了,这个可以说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乐器了。当然也是全国人民都熟知的乐器了,而且很多人都听过,并且喜爱。
其次,就是唱了,长调、呼麦,这是蒙古族歌曲最常用的两种唱法,大家都知道内蒙古就是歌的故乡,舞的海洋,歌主要就是这两种唱法了!都是很具有蒙古族特色的!
下边说曲艺,内蒙古的曲艺就是好来宝和花儿,形式有些像琴书,用琴伴奏,用唱词讲故事。
再下边就是戏曲了,戏曲呢主要是内蒙古中西部区和东部区有所不同,大家都知道,内蒙古地域跨度大,中西部区受西口文化影响较大,而东部区受东北文化影响较大,所以西部区主要是山西、陕西带来的文化,戏曲主要是二人台、晋剧,个别地方也听秦腔,但范围很小。东部区就相对喜欢二人转、评剧。但在西部区也因为再来文化影响,发展了自己的漫瀚调,至今在包头还有全国唯一的漫瀚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