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重农抑商,但是国外没有?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按题目讲,古代中国“重农抑商”?!这结论真对不起你的历史老师。

昔日姜子牙相周,定立了三项基本国策:兴大农、兴大工、兴大商。数千年来,这政策一直被每个朝代继承着,从无改变。

所谓的“抑商”,只是抑制民间的“小商”,虽然在某些时代,比如晋代,做得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就算包括所谓“闭关锁国”的清代在内,真正“抑商”的朝代,找遍上下几千年,一个都找不出来。

为什么要抑制“小商”?很简单,因为他们除了偷税漏税以外,还为了赚钱,把珍贵的资源走私到外国去。别说抑制,宰了他们也是应该的。

曾经在其他文章里,讲过一点古代的度量衡,很多朝代的度量衡,分为“官定”和“私器”两类。小商所用,一般都是私器,多与贪官污吏勾结,私器敛民,官定入库;又或私器出库,官定布民。一来一去,百姓吃亏。

大商也不是不可以舞弊,毕竟舞弊的根源是在人。但是大商不至于让百姓吃太多亏。小商的背后其实也是大商,不过非国库,而是高等官僚的私库。小商不仅偷税漏税,并且让百姓吃更多的亏。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比如说晋代,官方以近乎侮辱的方式,让小商人穿黑白鞋,头戴写了字的帽子等等,但你知道小商人都做了什么吗?

自汉代以来,小商人就是国之一害。他们做得最多的事是走私。走私盐、铁出国,卖给外国,尤其是卖给游牧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缺盐,尤其不会炼铁,经过小商人的走私,游牧民族就什么都有了,于是兵强马壮地来攻打中原。

2

这个问题不准确,或者说没有问到问题的实质。古代中国并非所有王朝或者说所有时期都是重农抑商,比如说元朝政府,就大力鼓励人们从事商业做生意,如果没有启动资金,政府还会主动贷款。

因此,重农抑商并非是古代中国的一贯制,也有例外。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生产模式或者说从文化的分类来说,中国属于农耕文明;这种文明的主要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嘴里吃的,身上穿的都可以自己解决;yxl

即使有余粮也极少能够进入商品流通环节;一般农具的获得一般也是经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

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低下,老百姓对生活的追求不过是一日三餐能够填饱肚子;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奢望;

3

因为在古代东方国家普遍都是‘重农抑商’的,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施行的是‘重商主义’。

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源自于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由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并没有施行这一政策,更多的选择了“重商主义”作为国家经济的指导纲领。

大多数西方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国家,地理环境促使了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公元十五世纪,西方在“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宗教争论失去魅力之时,哥伦布带领西方世界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期,并使市场扩大到了世界的范围。人们的眼光从天上回到人间,从身边的城堡拓展到了遥远的异域,王权开始压制神权,君主国家纷纷出现。国家利益、个人私利再次苏醒,使得西方从国王到贫民开始追逐黄金,就此进入了亚当·斯密所说的“重商主义”时期。

西方地理大发现和世界贸易大环境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使新生资本主义集团,不满足对国内市场有限资源利润的攫取。造船事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为开辟海外市场创造了条件。西方人航海探险成功和海外贸易丰厚回报是西方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客观基础,而追求贸易利润――黄金是发展动力和诱因。

4

从中国历史角度看,重农抑商一直是主流。

商人自秦代开始被压制,之前则因为春秋战国的政治环境得到生存,政权想抑制,商人携带资产逃离就是了。

秦国抑制商业,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建立起的耕战体制,农夫向国家缴纳粮食多就可以获得爵位晋升,国家政权因为统一与军队建设的原因就需要将农夫束缚在土地上,自然就得抑制商业。尤其商鞅变法的第一炮就是著名的《垦草令》:

这份《垦草令》为鼓励百姓耕地,禁止庶民从事酒店旅舍,禁止商人出售粮食,规定商人必须为军队提供铠甲,提高酒肉价格,对商业流转征收重税。

这种愚民政策和强制固定,避免农民逃离土地的抑商主义完全被汉代继承,而西汉初期诸侯叛乱,包括七王之乱,都有大量商人参加,就是因为这个关系。这是历代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自独尊儒术之后所谓君子不言利又被勋贵士大夫掌握,世家豪强及后期的士大夫都透过别支或奴仆从事工商,以谋取暴利,但嘴上还得说,商乃贱业。

5

首先,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少有的长期拥有广阔土地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如今在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加拿大等都是新兴国家,历史并不算久。当中国已经鱼米飘香的时候,他们还处于游牧状态,没有政策和制度。美洲大陆甚至都没有被发现,而其他的文明古国之中按照地域来看,中国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是最大的。这样的地理环境就使得中国人必须依靠耕种才能够保证生存。商业发展的根本是商品,它的风险性很高。加上中国的周围并没有足够数量的商业伙伴,如果要是不重农抑商,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受到生存的考验。因为商业本小而利大,如果不加以遏制,农业人口将无法逆转的减少。对于奉行“以人为本\"的中国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

其次,其他的文明古国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重农抑商,但是各地的情况不同。中国拥有世界上长期以来最为庞大且稳定的人口基数,这就使得吃饭成为了头等大事。欧洲和北非等国家运行商业制度,也是因为其社会呈现得是小国家的形态,每个国家的人口基数不大,对于农业的依赖性不强。所以商业可以很好地发展也不会影响百姓的日常生计。

最后,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脉络稳定。古希腊古罗马都被后来的中亚文明所占据,农耕与商业逐渐走向了平衡。但是中国社会是非常稳定的延续,早期并没有外力的强力介入。政治和经济政策都具有惯性,一旦稳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累代积淀了这样的农业发展因子,国家和社会也都沿袭了这样的前进模式,维持了两千余年的长远发展而不衰,孕育了今天的社会。

6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重农抑商积极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重农抑商消极影响

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7

“农为本”“商为末”“重农抑商”或者就是“舍本逐末”,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形成的一贯制经济政策和农耕文化。这与同时期的欧洲商业文化完全不同。

从自然环境形态而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中间隔着广袤纵深的中亚,与南亚有青藏高原阻隔,形成了一块封闭的大陆。

从社会文化形态看,中国从秦汉开始形成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集权的超稳定社会,朝代可以更替,专制集权没有变。

1)从上面两点看,中国是超稳定的农业社会,国家的稳定主要靠农业,农民依附在土地上,社会比较稳定,有利于高度集权的统治,这也与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有关,所以农业为本,本固则邦宁,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也因此,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很发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2)商为未,行商坐贾,市场贸易是投机取巧,人员流动太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集权管理,一直都是在封建集权的严厉打击控制下。即使在汉唐和宋元兴盛时代,也是“重农抑商”不能“舍本逐末”的。但是,我们还看到,凡是兴盛王朝又都是无一例外地放松了对商贾的管理,包括对外通商,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等。也因此有大唐盛世的万邦来朝,有宋代开封形成世界最大的百万人口城市,商贸市场也是十分发达的。

8

9

中国为什么重农抑商

一、重农

1.中国古代的人口。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清朝的时候,就已经达到4亿人口了,数量庞大的要生存,要吃东西,那就只能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

(粮食)

2.口粮种类的匮乏。

10

其实历史上除了极个别的时候,以及极个别的民族以外,绝大部分的国家和民族都是重农抑商的,但是大家不要有一种代入感,就是国家会无差别的重视农业而压制商业,实际上重视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必然的生存方式。

即便是海洋民族,希腊也是建立在对土地和农业的重视上,进行对外航海和海洋交流的自己必须要种经济作物和最基本的粮食才能够有资源对外出售。而且希腊和罗马这长达千年的时期,对于土地的掌握一直决定着他们公民权的存在与否。失去土地就不是公民,就没有了政治经济特权。重视土地的一个民族怎么可能忽视土地属性和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呢?

而在东方,我们自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那么下面对于抑制商业的问题呢?在我们这里从来都没有真正抑制过商业,实施商鞅变法的秦国,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是极为支持的,否则他为什么要统一度量恒,为什么要统一货币?为什么要整修道路?这都是绝对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果要是不想要发展经济的话,而只要求民众简简单单地去种地,生产粮食,那么这些东西秦国都不必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