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叫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究。

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春秋的侯已不是一回事了。

2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3

封侯,兹事体大。

所以,早期不封。即便后期有了封侯,也跟封君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封君,一直在封。

所以,封君特别多。战国普遍实行封君制,但已经不是周朝的侯了。

4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让许多人对剧中的“君”和“侯”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何为“君”?什么是“侯”?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君”和“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个“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和“侯”的封号不同!“君”,说通俗点,就是“好听点”,有点“尊贵”感。说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长”和“厅长”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个级别。同样为“君”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权“侯”封地很大,如吕不韦这个文信侯、芈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封“君”封“侯”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但是,“君侯”合起来用在某人身上,那么此人绝对是“非显即贵”!

“君”,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5

君和侯都是爵位,但系统不一样。

侯是军功爵,靠打仗打出来的。

君是恩封,多是秦王的至亲,或无法用军功衡量的文官。

商鞅发明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通过军功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其顶点就是彻侯(也叫列侯)。

军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物资多少、攻破降服城池多少,秦国通过军功爵,打破了世卿垄断官员岗位,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大了将士的斗争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6

周朝那段历史有东周西周之分,也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专时期属。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个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这两个时期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周朝从兴旺发达逐渐走向衰亡。

概括地说,就是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一定的权威,他建立起的一套制度和秩序各国还能遵守。

7

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很多声名鹊起的历史人物,比如战神白起(武安君)和商神吕不韦(文信侯)等。我们后世之人在研究或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会有这样一种发现,即同样都是有大功于国家,但为何有的人是封君,有的人却是封侯?难道说,这侯与君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其他的身份等级吗?

在正文开始前,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秦汉时期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商鞅建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为了鼓励耕战打击私斗,便将原有的世袭爵位制度改为了以战功升迁或降低的军功爵制度。

而这种军功爵制度共分为二十等,其中前十四等为普通士卒所能升迁的最高等级(也有例外,但是少数),中四等为普通贵族或豪门所能升迁的最高等级,而后两等则为秦国的最高爵位,即侯爵(二十等军功爵里,没有君这个存在)。

接下来为正文环节,是笔者个人对于君与侯之间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对还请指正。

8

谈秦说汉(353)

从夏朝开始实施分封制,只要有封地的人,都称君。一般是以封地名后加增加一个“君”字,以示尊贵,“君”就是指所管辖之封地里最高的领导者。所以,“君”只是泛指有封地者的称呼,无大小之分。爵位分等级,而“侯”是其中的一种。

9

我记得三国里有“君侯”这样的称呼,而汉代的封侯制就是对战国封君制的继承,足够说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秦代距离三国400多年,君侯这个词未必出现过,秦代的还是存在差距的,明显是更高一级的爵位称呼,就显得地位较低。

王翦曾抱怨靠军功积累难以获得侯爵,秦始皇念在王翦、王贲父子消灭了5个国家,特意封他们两个为侯。可见,侯爵是更高级的爵位称呼,代表着功劳的登峰造极,是君爵的一种升华产物,但也不是每个秦王都有秦始皇这种度量,武安军白起战功赫赫,戎马30多年为秦国攻下70多座城池,斩首敌军近百万,70多岁自杀前一直没有封侯。

秦国封的侯屈指可数,除了王翦父子之外,还有吕不韦(文信侯)、嫪毐(长信侯)、商鞅(列侯)、魏冉(穰侯)、范睢(应侯),《大秦赋》中提到的“关内侯”找不到出处,但这个爵位确实存在。而被封君的人就多了去了,《大秦赋》中出现的就出现了渭阳君、魏文君、昌平君(后来被拥立为楚王)、昌文君、安国君、长安君等等一大群,但这些人的地位远远不能与被封侯的人相提并论。

秦国封的侯爵更多的是对有功之人褒奖,也是秦国吸引列国人才的手段之一,军功决定了职位、社会地位、土地、奴仆,甚至在军中的饮食标准,秦军由此变成专注于杀敌的战争机器。

商鞅指定的20级爵位包括: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可见军功累计到极高的程度才能被称为,王翦还因为这个事向秦始皇抱怨。

10

这个“君侯”,既不是西周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里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军功爵”里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当时各个诸侯国内部贵族变相实施的一种“封君爵位”。试着来细谈!

第一种:西周时期,爵位分为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