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建文帝难道没有能打仗的将军吗?只能用李景隆这草包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建文朝不是没有能将,打得朱棣找不到北的就好几位,东昌府一战,盛庸把朱老四打的抱头鼠窜,折了大将张玉,精锐尽失,朱老四被揍的怀疑人生,恨不得追随姚广孝当和尚算了。

白沟之战,平安两次大败朱老四,等朱四打到南京,又让平安一吨胖揍,差点要了朱老四老命,要不是朱高煦及时赶到,估计朱老四就见他爹去了。

朱老四围攻济南府,山东参政铁铉,一个官粮的文官,硬生生守了济南府三个月,让朱老四急得直冒泡,后来打算使阴招,撅河放水淹城,铁铉一看,这还了得,赶紧对朱四说:王爷,别打了,我们投降,您进城来接收吧。朱四乐的鼻听泡都出来了,颠颠的跑去济南府,打算收编铁铉,哪成想刚过护城河,到了城门口,天上咔嚓掉下一块千斤闸,啪嚓一下把朱老四骑的马头给砸烂了,吓的朱四亡魂皆冒,赶紧换马逃命,差点老命不保。回过头朱老四气的直跳脚,拉出大炮就要轰城,铁铉直接在城墙上挂上了朱元璋的排位,冲着朱四大喊:来来来,有本事你往这儿轰,你不怕你爹活过来削你,你就往这打。气的朱老四差点心脏病犯了,嘎一下抽过去,济南府没打下来,灰溜溜退回北平。

所以建文朝不是没有能人,这三位就一度让朱棣郁闷到怀疑人生。只是朱允炆自己不会用人。

顺便说一下这三个人的结局,盛庸后来投降了朱棣,朱棣为了拉拢人心,没杀他,但是心里始终不得劲,总会回忆起那些不美丽的过往,干脆指使御史陈瑛,没事参盛庸一本,盛庸一看,得,这是惦记上我了,我自我了结吧,盛庸于淮安自尽。

2

虽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通过血腥残酷的手段,几乎把大明开国的那些功臣悍将都铲除殆尽。但到了建文帝即位时,实际上他身边也并非无可用之将。除了李景隆这位后世公认的“草包将军”外,当时南军当中也有像老将耿炳文、铁铉、盛庸、平安等几位通晓军事、能征善战的将帅。

比如耿炳文,作为明太祖时代硕果仅存的大明“老革命”,其在军中的资历最为深厚。

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屡败张士诚的军队。后来又跟随常遇春、徐达参与明初北伐,为大明天下立下了不少战功,最终以军功获封长兴侯。

尽管耿炳文也算是身经百战、老成持重的将帅,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有个显著缺陷,那便是“善守不善攻”!事实上,耿炳文的主要战功,基本上都是靠守城守出来的。比如早年对付张士诚的军队,耿炳文在永兴卫一守就是十年之久,期间屡次以寡敌众,成功挡住了张士诚十数次进攻。也或许是因为耿炳文这种特性,朱元璋认为他不具备蓝玉、傅友德等悍将那样的危险性,因此才得以保全。

后来在靖难役初,耿炳文这种“善守不善攻”的军事缺陷便表露无疑。起初,建文帝原本是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进讨燕王朱棣。然而,耿炳文却在真定被燕军杀了个大败。所以,建文帝才改以曹国公李景隆代替他作为南军主帅。

又如盛庸和平安两员将领,作为南军阵中的后起之秀,两人在靖难役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尤其是盛庸,应该算是朱棣最痛恨的南军大将了。在东昌一战,盛庸率军沉着应战,张开军阵放进朱棣所部,再以兵包围数重,将其逼入绝境。最终,幸得燕军大将朱能率番骑拼死来救,朱棣才得以乘机突围而出。此战,燕军伤亡惨重,大将张玉也战死阵中。

3

李景隆不是草包,建文帝也不是没有能打仗的将军。

我们都知道,因为朱标的意外早亡,朱元璋为了稳住皇长孙的位置,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死了大量名将。但是还是留给了朱允炆一些名将的,这些名将大多善于守城,也就是说,开疆拓土他们可能不行,但是守城确实杠杠的。

那么,为什么还是输了呢?我们要从这场战争的源头说起。

建文帝登基后,身边有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三位你说是奸臣吧,肯定不是,但是你说这三位是昏臣,肯定是的。为什么这么说的呢?

4

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一顿操作猛如虎,把手下能打仗的将领,该收拾的都给收拾光了。尤其是在收拾蓝玉的时候,一口气带走了1.5万人,其中一堆能打仗的猛将。

这么做,美其名曰,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可是同时,这么做也给朱允炆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麻烦,那就是他无人可用了!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傻眼了。周围没什么可用之才啊!所以他只好把自己的发小李景隆派上了战场。

结果李景隆倒是很客气,先后出兵累计100万人,差点被朱棣打成了光杆司令。很显然,这哥们不是去讨伐朱棣,而是给朱棣送兵马去的。那么朱允炆身边真的无人可用了吗?其实仔细找找,还是能找到那么一两个的。

5

建文帝时代,,就算不是名将辈出,也是有几位战将能遏制住朱棣的。奈何朱棣运气爆棚,朱允炆昏招迭出,白瞎了手下的几位战将。

在我看来真正能打仗的将领有四位。

一、平安

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细说也应该是朱棣的干兄弟了。平安早年曾跟随朱棣出征,很了解朱棣的用兵风格,所以在李景隆任命平安为先锋后,平安就在白沟河之战中击败了朱棣。

这可以说是南军第一次击败朱棣,看到纵马横槊追击自己的平安,估计当时朱棣自己都蒙了,自从靖难以来,南军还没有人能给朱棣造成这样的威胁。

6

明朝的武将是非常多而且个个精悍,特别是跟随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将军更加厉害,可惜朱元璋上位后差不多都杀了这些功臣,但还是有很多将军的,只能说建文帝不会用人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

但是对于朱允炆继位,可是有很多人不服的,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朱标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一个未来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比其他任何一个皇子都多得多。所以说,朱元璋为了日后儿子们可能会在皇位继承上产生分歧,相互厮杀,就把其他皇子派到边关,远离皇宫,只把朱标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做虽然可以让朱标更好地登上皇位,不受其他皇子的威胁。但是朱元璋这样把其他儿子都派往边关就应该想到这样做是有不利影响的。当他们都在边关扎好根,势力会增强,成为盘踞一方的藩王,甚至会威胁到朝廷。

朱棣就是其中最厉害的一个藩王,日后著名的“靖康之变”就是他带领的。建文帝继位后与朱棣斗智斗勇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可惜还是败给了朱棣。

7

建文帝时期的明朝中央还是有那么一些能打仗的将军的,虽然和朱元璋时期不能比,朱元璋在位时期,因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大案件,把开国的武将杀了个七七八八,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武将,能力和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当然差很远,但如果用来指挥占据绝对军力优势的军队去对抗反叛的朱棣还是能扛得住的。

防守给力的耿炳文,朱棣对其毫无办法

整个“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一共用过三位主将,分别是耿炳文、李景隆和盛庸。最先使用的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据说他的防御战打得很不错,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初期奉命去讨伐朱棣,但被朱棣击败,他率部退入真定城,全力防守之下,朱棣完全拿他没办法,根本打不下真定,如果耿炳文能一直盯在真定,朱棣的老巢北平时刻在耿炳文的威胁下,朱棣很难在和朝廷的对峙下坚持下去。

皇亲国戚李景隆,在即将击败朱棣的时候遇上天意弄人

可惜的是,因为耿炳文进攻不利,把讨伐朱棣的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然消耗战也是朱棣吃亏,但在朝廷中,急于消灭朱棣的文官集团等不下去了,在削藩的主要责任人黄子澄的推荐下,耿炳文被免职,换上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李景隆其实也不差,怎么说也是名将之后(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手下数十万军队,是朱棣的十多倍,正常情况下,即使不太会打仗,熬也能把朱棣熬死。

可李景隆运气不太好,靖难第二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率军和朱棣鏖战,在大规模混战中,将领的谋略其实不怎么管用,朱棣再怎么能打,实力却差得太远,几万兵马和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对阵,其实怎么打都是输,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朱棣的部队当时都已经没有信心可以打败李景隆了,可关键时刻,李景隆的帅旗被一阵风给吹倒了: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帅旗在古代的行军打仗中是相当重要的,帅旗倒下意味着主帅阵亡或被敌军击败后,主帅逃离战场,数十万人在混乱中沟通不便,看见帅旗倒下,以为已经战败,让朱棣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这一仗中李景隆的失败不是朱棣有多牛逼,而是老天爷在帮忙,非战之罪也,之后李景隆的战败就完全是士气都没了,敌我数量也相差不多,才显现出李景隆和朱棣的素质差距。

8

建文帝时期,能够对抗朱棣的武将肯定有,只是朱允炆太过平庸,不能知人善任,用了李景隆这个草包,才让朱棣靖难成功。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靠的是一帮能臣猛将,明初的开国将领都非常厉害,只有朱元璋在位时间很长,导致皇帝朱元璋没死,那些猛将基本都死得差不多了,一部分是自然死亡,没有活过朱元璋,一部分是被朱元璋给杀了的。

到了朱允炆这个孙子继位的时候,他手下就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前朝元勋了,此时燕王朱棣被他逼反了。朱棣造反纯粹是没有活路,放手一搏,建文帝听信了几个书呆子的“削藩”建议,想一步到位把几个握有兵权的叔叔解决掉。

按照当时明朝的实力和朝廷的能力来看,削藩是没有问题的,中央朝廷肯定比边塞藩王要强大得多。朱棣一看早晚是个死,不如发他娘的。

朱棣造反,天下都不看好他,于礼不合,兵力不够,旗帜不硬。但是他最终成功了,第一次藩王造反登基称帝,而他最大的队友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9

他不识才

10

南京城破,朱允炆知大势已去,边饮边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良将贤臣兮已杀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今举火兮烧庙堂,去见爷爷兮朱元璋!”歌毕,举火自焚。

朱允炆一缕魂魄飘飘荡荡,哭哭啼啼,见到爷爷朱元璋,没来得及开口,便被朱元璋一通臭骂。

“老子,呸,爷爷给你留下大好江山,这才三年,就被你葬送。自古以来,有哪个帝王只用三年能败光锦锈山河?还有碧莲来见我?没有碧用,哭有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