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色,春节风俗又有哪些特色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大中国过年了普天同庆,欢乐气氛是一致的,欢乐的方式小有异同。就说吃吧,大部分地区初一都吃饺子,水煮或锅蒸。东北地区早晨起来煮水饺,叫元宝汤。还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测运气最好的人。浙江绍兴、江苏淮安、河南开封等地初一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喜欢过年吃年糕,谐音年高。

娱乐的方式有所不同。北方过年的秧歌最普遍,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南北方最普遍是逛庙会,最惹眼的还是南方盛行的舞龙、舞狮,场面火爆。舞龙更热烈些,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从汉代起就有舞龙祈雨的仪式,演化为娱乐,在《汉书》中有记载。大年最壮观的当属元宵节,万家灯火,满街华灯,月色圆融,人流涌动,年便到了高潮一一我大中华在世人眼中最特别的民俗。

2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3

中国是个多名族的国家,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我还真不知道哪里过春节很特别呢

4

满族人扫尘、浆洗被褥。制作黄豆酱、萨其马、粘豆包、苏子叶饽饽。满族过年吃八碟八碗。八碟四凉四热。八碗四荤四素。在满族自治县,家家户户要在门上面挂旗。旗的颜色和图案要根据祖上所属的旗籍。正黄、镶黄挂黄旗,正白、镶白挂白旗...以此类推。满族以西为上,过年期间还要在西炕供奉祖先。

5

新年泼水节找媳妇。

爱我中华,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个民族的春节习俗都不相同,我就给大家说说一个有特点的吧!

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每年的这个节日,大家都穿少数民族的服装,齐庄上阵,好多男孩子的媳妇都是在这个活动中找到的!

6

去的地方少,我认为少数民族的春节最多样化,最好玩

7

在我国,春节并不单单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必然是普天同庆,共享佳节。虽是同一个节日,却因为民族之间地域以及风俗的差异,造就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春节习俗。下面小编就说几个少数民族特别的春节习俗。

藏族

藏族的藏民们过年的时候总会为自己准备一件新衣服,不论贫富,总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一件新的饰物,哪怕是一件首饰,藏民们将他们成为萨举,也就是新装的意思。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正月初五,举行特殊的开犁礼。

8

:

回族——回族过年的习俗,—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在回族过年的习俗里,回族人管它叫“踩碎(岁)”。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过年的习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过年习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他们的饮食事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9

我们国家其实不只有56个民族,有很多小的少数民族,归并到了大的少数民族里面。如爱伲族归并到了哈尼族里面,香堂族归到了彝族里面,而我国地大物博,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习惯,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和石林的彝族就不同,石林的彝族和西双版纳的彝族又不一样。

在西双版纳的象明彝族自治乡,古六大茶山的彝族们,过大年会围着篝火跳三跺脚,边跳边唱,他们唱歌讲究的是四句八言,没有固定的歌词,看到什么唱什么,想起什么唱什么,看到茶叶就会唱“要看颜色嫩的好,要喝味道老的香”。如有客人来到山寨,就会唱“山路弯弯水路湾,一弯弯道革登山,没有好酒和好菜,一曲山歌需尽欢”。如果是情人之间就会唱“露水未干想上山,只因阿妹在山间”。

总之是能歌善舞的他们,逢年就会围在篝火旁边边跳边唱,简单快乐,幸福人生!

10

1,回族——回族过年的习俗,—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 各种零食 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在回族过年的习俗里,回族人管它叫“踩碎(岁)”。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过年的习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过年习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他们的饮食事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2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