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吉林榆树黑老太为何与慈禧结拜姐妹,后全家又被追...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来答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兄弟同榜举人,同榜进士本已难得,“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奇巧情景,在逾千年的科考史上,更是独一无二。可以想见,清朝关东的名门望族于氏家族,可以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媲美。清朝三百年间,吉林省榆树市总共出了8位进士,太平川于氏就独占5人。

于氏家族第三代于凌奎的太太,养育了4名进士。她人长得比较丑陋,面色黝黑,肤色脚大,满脸麻子,人称黑老太,当年为了表扬其育儿有方,慈禧太后与其结拜干姐妹。

于家黑老太每逢进京参拜,沿途从不吃别人家的饭。因为驿道上到处都是老于家的店铺,随处都能休息吃饭。虽为野史,但于氏家族昔日荣耀不言自明。

于府是吉林闻名遐迩的书香门第和商贾仕宦之家。于氏祖籍山东,当年逃荒来榆树太平川(当时称柳条川)落户。从道光至光绪四朝,显耀一时,是东北三省以至关内赫赫有名的官宦人家。

2

黑老太何许人也?是吉林望族于氏于凌奎的太太。

据说此人相貌奇丑,身材不高却生就一双大脚,脚长一尺三寸,膀阔腰圆,面如土色,眉粗眼细。最为恐怖的是,脸上布满麻子,繁若星辰,密密麻麻。

这样的人居然得到慈禧的厚待,慈禧用八抬大轿把她抬进京城,而且,传说两人还结拜为姐妹,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的结拜姐妹黑老太)

要搞清楚原因,我们得先从于氏家族说起。

3

这个问题问出了一段很值得一说的民间传奇。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潍坊有一于姓人家在闯关东的途中遇到一邋遢相士,那相士告诉于氏父子,一路向北行,看到“牛上房,车上树”,便可扎下根来——

起初,于氏父子对相士的荒诞之语并未太在意,但一家人行至孤榆树这个地方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头牛竟真的在房顶吃草,再一看,原来当地盛行挖地窖,牛其实是在地上吃草,但看上去就像在房顶一般。

更巧的是,这一景不远处,一台纺车此时刚好挂在一颗大树上,牛上房通了,车上树也通了,于是于家人就在此地落了户,扎了根。

4

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山东莱州府潍县小东庄(今潍坊市寒亭区东庄乡小东庄村)生活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姓于,名居安,是此地小有名气的江湖郎中。女主人做些家务,夫妻二人育有一子,名叫于龙川,在村里上私塾。

▲于龙川

夫妻二人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山东潍县遇到了特大干旱,老天爷半年多没下一滴雨,庄稼绝收,为了活命,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带上十三岁的儿子离开家乡闯关东谋生。

一家三口一直往北走,但是东北地广人稀,想打听一下道都找不到人,“哪里才是自己的落脚地呢?”于居安脑海里盘算着。正胡思乱想之间,迎面走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老者可能走的太累了,于居安走上前给了老者一个馒头。

5

野史记载,榆树黑老太,灰容土貌且脸上麻子如星辰布满天空,只不过星辰闪耀而美,麻子丑陋暗淡,相貌丑不堪言。

与一般的女子相比,此人骨骼大,膀阔腰圆,生得一双大脚,一尺三寸长。

如此相貌丑陋之人如何当上慈禧的姐妹

其一,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黑老太虽丑,但作为母亲绝对是成功的。

作为封建时代里的女人,自然要相夫教子。她一生一共生育了7个儿子,就有4个进士,两个秀才。加上家族考取功名的四位贡士,一位举人。

于是名声鹊起,出现了“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盛景,于家可算是名声在外了。

由于于家一时名声大震,非常显赫,惊动了京城。慈禧虽坐于皇宫里头几乎不踏民间,但外面刮的什么风,下多大的雨慈禧还是有所耳闻的。

在历史上慈禧虽封建,没有长远目光,但作为手持大权的人肯定是有一定见解和能力的。

6

谢邀

榆树市黑林镇太平川于府,以“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闻名遐迩,在关东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于居安是从山东潍县逃荒到东北的第一代,于家祖上在山东潍县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于居安的六世祖于贯,是明朝敕封儒林郎,做过北直隶广平府威县(今河北威县)、广平府邯郸县(今河北邯郸县)、真定府阜平县(今河北阜平县)知县。他的七世祖于鹏,貤赠儒林郎,任过河南汝州直隶州(今河南汝州市)同知。到了于居安的父亲于定孚这一代,家道中落,于居安尽管在北京国子监读过书,是太学生,可是也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居安被迫携子于龙川闯关东,落脚今榆树市黑林镇太平川。

于居安善岐黄、通堪舆,犹擅治疗天花。在黑林镇太平川落脚稳定以后,于居安在家开个小药铺,平时做游走郎中。于龙川刨地两垧,于家有了自己的土地渐渐富裕起来。于居安既重视治家又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自家开设私塾,聘请郭先生教两个孙子凌云、凌辰。于居安去世后,于龙川更加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他对长子于凌奎说道:“今而后,令两弟替汝读书,汝帮我治家。”于凌奎亲自送两个弟弟到东屯读书,私塾离家二里路,于凌奎傍晚必到屯口迎接携手而返,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并说:“不如是,我不放心。”

道光元年(1821年)于凌云、于凌辰赴盛京(今辽宁沈阳)参加童试落榜。于凌奎为两弟早日科举成名,特意赴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西杨威楼私塾,让兄弟俩拜表伯孙鸣谦为师,兄弟二人学问大有长进。后来于凌奎又为两弟聘请山东昌邑陆先生,在自家私塾教两弟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于凌辰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乡试,北闱中式第144名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会试,北闱中式二甲第82名进士,赐进士出身。于凌云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乡试,北闱中式第41名举人。

于家兄弟取仕成功之后,于府更加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在自家开设两处私塾,除于家子孙外,于府至亲的子弟,邻居朱家的子孙也在于家私塾读书。于凌云为了增加科举考试的名额,亲自撰写呈文,往返于省城吉林和北京之间,请示吉林学使和礼部官员。后来由于凌辰(官至礼部、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奏请朝廷,伯都讷厅学额增加到四名。于荫霖、于蘅霖、于观霖、于钟霖兄弟四人先后考中进士,再加上他们的三叔进士于凌辰,于荫霖、于钟霖任职于翰林院,这就是“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佳话。于若霖、于岱霖、于湛霖、于琪霖是贡生,于蔚霖、于藻霖是厅庠生。于府第四代十一人中,除一人早卒外,十人当中四人是进士,四人是贡生,二人是秀才。于氏大家族创造了科举史上的神话。于凌云和侄子于观霖带头捐款,并积极倡导士绅捐款,筹建“种榆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种榆书院建成,并经礼部批准于光绪元年(1875年),在种榆书院设立十间考棚,是当时吉林地方仅有的两处科举考试场所,十年后才在长春厅养正书院设立第三处考棚,可见当时榆树文化教育的先进。光绪二年(1874年),聘请山东莱州府举人孙兰卿为种榆书院首任山长(校长)。从此,伯都讷及附近州府的考生就在种榆书院内进行科举考试,也免去了去盛京考试的辛苦,这也是于凌云、于观霖叔侄为家乡人民办的好事。

7

8

1785年山东潍县遭遇百年干旱,当地郎中于居安夫妇被迫带上十三岁的儿子于龙川闯关东谋生。

逃命途中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道士,于居安求教道士安家之处,相士掐指一算对三人道:“看到牛上房,车上树”便可安家立业。

一家人继续前行数日,小龙川果真见到一头牛在房顶吃草,走近一看,原来当地盛行挖地窖,实际是牛在平原上吃草,但看上去就像在房顶一般。无巧不成书的是在不远处,一台纺车刚好挂在一颗大树上,于是于家人就在此地落了户,扎了根。

当时,这个地方叫孤榆树大干州。

安定之后,于居安重操旧业,游走郎中、家境日丰,于于龙川就此娶妻生子:长子于凌奎,次子于凌云,三子于凌辰。

9

10

相传,孤榆树境内,有一位姓赵的夫人虽说长相不堪入目,满脸黝黑且全是麻子,而且下巴上还长着胡须,最令人吃惊的是她有一双大脚,人们都称她为黑老太,就是这样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慈禧太后却和她结拜成姐妹,这又是为何?

(慈禧太后)

原来是黑老太有7个儿子,竟然全都学识渊博,三个秀才四个进士,村里人都叫“七子登科”。

这件事在孤榆树境内传的沸沸扬扬,慈禧太后在宫中听闻,觉得黑老太竟然能教育出7个儿子成才,于是想看看这个黑老太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女子?

次日慈禧太后发布意旨,让在朝为官的三子于荫霖前去太平川老家接母亲进京面见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