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刘伯温考了进士,为什么却只当了个县丞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元代进士授县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值得惊讶,和元朝汉人地位低什么的也没有关系。

元代科举制上承南宋,那么南宋人成进士后的初官是什么呢?根据钱慧祥《宋朝进士初授官制度研究》,南宋后期进士第一人(状元)授正九品京官,二、三人授从八品文林郎,四、五人授从八品从事郎,第六人以下授从九品迪功郎。可见大部分新进士的阶官都是迪功郎。

这个迪功郎不是具体的职位——“职事官”,而是决定官员俸禄、官品的一种等级名目。迪功郎对应的具体职事官里,就包括县政府的两个僚佐,县尉和县主簿。这两个官多数都是从九品,而县丞大多数是从八品,新进士还要升迁才能做得到。

2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殿试后,皇帝会钦点三甲,一甲是三个,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是成绩优异的前十几个,具体数量不定,每年都有不同;三甲大概是一百到四百左右,每年不一样,明朝时往往以三百人为准。

位列三甲者就意味着都能做官,但是分配岗位却有区别。在明朝一甲,二甲者往往能选入庶吉士,有机会成为翰林学士,帮助皇帝起草诏书,意味着以后有机会入阁,能成为明朝政府的核心人员。例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最后入阁成为首辅。三甲前面的,或是家中有关系之人,就有机会留在京城六部工作,起点高,自然升迁的也快,考试成绩稍后的,也能分配在州府工作,反正分配的最差也能当个七品县令,是个县处级干部。

至顺四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想要参加会试,可是却不行,因为当时元朝规定报考进士的年龄不得小于二十五岁,于是刘伯温虚报年龄,说自己已经二十六岁了,怀揣着梦想,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结果又不小心实现了梦想,一举考中了进士。当时他获得名次“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六名”。

可是,刘伯温考了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在家闲赋了三年(要等人退休,空出位置),最后却被分配到江西高安县当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那么为什么刘伯温的分配会如此糟糕呢?难道是因为他的成绩比较差吗?

如果在明朝的话,按理说三甲的第二十六名,成绩算不上好,庶吉士是选不上的,但也不至于连个七品县令也混不到吧,当个八品县丞吧。因为当时是元朝,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南人,汉人是四等,最低等的。当时元朝的的高官基本上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南人汉人只能当小官。因此,刘伯温考了“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只能当个八品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