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隋炀帝和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也要打高句丽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从隋文帝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军高句丽,到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对高句丽的不断征战,并非传闻中这些皇帝是好大喜功,想向世人证明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皇帝。

高句丽的由来

高句丽政权是古代中国东北扶余人所建立,在建国的六百年里长期占据东北土地和朝鲜半岛北部,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则是百济政权,也是扶余人所建立。

古代日本菊花王朝的王室有可能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扶余人,这些人登录日本后征服了岛上的“绳文人”,所以很可能当时的高句丽、百济、日本这三个政权其实都是扶余人建立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扶余共同体”。

而这个“扶余共同体”在东晋十六国其就开始占据中国辽东两百多年,修筑城池、开枝散叶,发展到隋朝时该国常备军已达到三十多万。当时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都受他们差遣,因此高句丽并非后来李氏朝鲜那样柔弱不堪,他们更像辽国的契丹人、金国的女真、建州部的满清那样强悍。

这个长期占据辽东的国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所以当隋文帝杨坚终止了中原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他认为一定要清除这个东北国家的潜在威胁,这不是杨坚这样英明帝王的好大喜功,且事实也证明了隋文帝的担忧。

2

早在当初杨坚快去世的时候,就称嘱咐过杨广说了一句话,“勿遗子孙忧”。而相比杨广的雄才大略,宽厚仁慈的原太子杨勇未必能完成杨坚的遗愿,这或许正是杨坚废杨勇,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把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为杨广上位铺平一切道路的原因。

那这个“勿遗子孙忧”的遗愿到底是什么,值得杨坚晚年不顾一切扶杨广安全上位?实际上,这个指令正是—打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当时在中原王朝东北的政权,早在汉朝便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政权,后来又趁着中原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茁壮成长,四面扩张。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的时候,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强大,各种文明不弱于中华的农耕社会了。

3

说起高句丽,应该算是华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了。

隋唐两代曾对高句丽发起了长达70年的战争,从隋文帝杨坚到唐高宗李治,历代帝王,无不除之而后快。

最悲催的隋炀帝杨广,更是因为征讨高句丽战争的失利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为何他们对高句丽如此拼命?

我觉得可一句话来概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4

虚假宣传误人呀!特别是隋炀帝杨广,为了显示他的残暴,把征高句丽当成了他穷兵黩武证据颇有微词。中国人的毛病,历来都是双重标准,汉武帝逐匈奴于漠北,汉陈汤灭郅支单于与唐高仙芝怛罗斯之战更是万里远征,他们都能青史留名。而高句丽屡犯汉境,隋朝时不仅占据了乐浪郡、玄菟郡等汉郡,还占领了辽东郡、辽西郡、兵锋直指燕京(现在的北京)甚至度过渤海湾,直接骚扰胶州半岛。当时的高句丽,比现在的韩国还要自大,认为中国都是他们的,打不过的时候表面上称臣,但心里从没有屈服过,中原王朝稍有动荡,他们绝不放过任何一点机会,立刻翻脸,对边境大肆骚扰,蚕食土地。

高句丽就像一块胶皮糖,压力大了他就退缩装可怜,压力稍减,立刻作威作福,耀武扬威。持远不服,反复无常是他们最大的特点。高句丽所以这样,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通往辽东的道路非常狭窄,北边是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燕山和渤海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当年曹操征乌桓,就被阻于玉田县境内,通过滦州、秦皇岛、葫芦岛到锦州一线,道路狭窄,车马难行。最后只能绕道进军。经鲜卑庭直达柳城。

三国时期,尚有公孙氏占据辽东,限制了高句丽的侵扰。五胡乱华时期开始,燕地政权更迭频繁,局势不稳,高句丽开始扩张,侵占领土,有些小的政权,为了对抗其他政权,甚至不惜与高句丽结盟,引狼入室。

5

这个问题唐高祖李渊也问过

唐朝立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也就高句丽臣属问题问过自己的臣工,说:

明实之间,理须相副。高句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何必令其称

臣,以自尊大”。

李渊的意思是虚名与内理之间要相符,先前高句丽表面向随称臣,暗地内还不是我来我往,根本不把隋当会回事……,既然它内心不附,我们又何必要它称臣呢,用这些虚名来尊崇自己?

6

我们之所以感觉隋唐攻打高句丽,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那是我们不了解高句丽具体有多大,也许很多人都以为,高句丽就是现在朝鲜半岛。其实不是,高句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占据了大半个东北。它的国土范围包括,现在朝鲜半岛,再加上辽宁省的全部,和半个吉林省那么大的地方。可见,高句丽实力并不弱,不然,隋炀帝也不会三征高句丽,都不能取胜。

其实说白了,隋唐之所以那么忌惮高句丽,就是应了那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时,高句丽已经对中原政权,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隋炀帝、唐太宗才要对它穷追猛打。

7

我是铁锤文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我的观点:隋唐两朝不惜代价远征高句丽,是因为这个东北小国威胁了帝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先说隋朝。隋朝的寿命只有38年,是一个短命王朝。就在这38年中,隋朝两代皇帝先后发动了四次讨伐高句丽的庞大军事行动。

由此看出,隋炀帝东征,不是心血来潮或者好大喜功,而是一个帝国既定的战略方针。

下面分两点答题。

8

很简单,因为高句丽是个欠揍的小青年,它不仅自己坏,而且还带坏了两个徒弟:日本和契丹。

徒弟的事咱们先放一放,今天主要聊聊高句丽这个小青年,为什么要挨揍的话题。

高句丽挨揍的原因有三:

1.不听话,不听话当然要挨打。

2.刷小聪明,小小年纪玩心眼继续打。

9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一个边疆地方政权,大致位于今辽东半岛、吉林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北朝后期及隋初实力达到巅峰,有进犯中原、与隋唐争霸之意,为消除隐患,隋文帝就征伐过高句丽,但没有成功,之后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同样都没有成功,反而导致天下民变四起,大隋亡国。大唐建国后,唐太宗也数次派兵出征高句丽,同样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才最终将高句丽灭国。

为什么隋唐两代都要不遗余力地攻打高句丽,甚至冒着国破家亡的风险也要将之灭国才甘心呢?

一是因为隋唐时代,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地区大国,如果不将其削弱直至亡国,其有可能称霸东北亚,影响中原政权的边疆稳定,压缩中央政权的生存空间。

二是高句丽政权与突厥等游牧民族政权不同,它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政权,游牧政权没有稳定性的政权结构,对中原的威胁主要是抢掠财产,而高句丽则是一个中原政权的翻版,其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是对中原政权要取而代之。

三是从历史上看,只要中原政权实力稍弱一些,高句丽就会趁势作大,浑水摸鱼,如果不在国力巅峰时将之消除,必将成为国家未来的重要负担。事实上,这一点也从后世的明末可以看出来,如果明朝有战略眼光,早早将女真政权消灭,就不会有后来的满清入关。

10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朝代,自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帝王。在这些帝王中,有英明神武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不过不管英明还是昏庸,那都是后世基于某个方面来平叛的,历史上的很多皇帝,并不能单一的靠某件事来评价,而是看总体功绩。就拿隋炀帝和唐太宗来说,后世总喜欢说他们喜欢打仗,甚至有时扣上了“穷兵黩武”的帽子,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隋炀帝和后来的唐太宗那么喜欢打仗呢?尤其是特别要拼了老命的打高句丽呢?

其实历史就是本能答疑解惑的书,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想当初秦朝时曾经打败了匈奴,结果当时的秦王一时手软,没有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到了汉代匈奴成了华夏族的头号敌人,大汉断断续续又和匈奴打了上百年。

汉朝的时候呢,周围的羌、乌桓等小民族都曾被强汉打的哭爷爷喊奶奶的,当时的大汉天子也是没有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汉朝在的时候还好说,甚至三国时期也还好说,到了晋朝就完了,五胡乱华。

唐朝的时候呢,周边少数民族也不少,南诏吐蕃等先不说,先来看看契丹。契丹和唐朝交锋了多次,双方互有胜负,唐虽然没有彻底搞定契丹,但也没让他坐大。但唐朝亡了之后呢,契丹就犹如杀神附体一样,差点把我华夏族逼到生死边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