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一下,有人说当时刘邦和项羽根本没和秦军主力交手是真的吗?
1
当然是假的,眼见秦国就要亡了、自己的人头分分钟落地,秦二世和赵高还不竭尽全力?真当他们是傻子吗?这种传言,估计是源自“长城、岭南军团至死不回援,秦朝重视外敌高于内患”的传说,显然属于无稽之谈。
首先,秦军的主力,不是某一支军队,而是关中的秦人男丁
自商鞅变法起,秦国就实行“农战合一”制,即老百姓平日耕种、战时从军,两大途径都可以因功授爵。
一般来说,秦人男子在17岁时即登记在册,具备了兵、民的双重身份,在从事劳作的同时,随时做好应召入伍的准备。不过在特殊时期,年龄也会下调,比如在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等于是豁出去了;不过还有更夸张的,据《商君书》记载,在紧急时期,妇女老人也得应征入伍,从事运输等后勤工作,这就是一种全民皆兵的状态。
而在秦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各国的抵抗力量复发,秦始皇首先“收天下兵聚咸阳”,就是把各国的兵器都收到咸阳,融化铸成了“锺鐻、金人”,各地平日里只保持维持治安的小股武装力量;其后修建直道,若各地有乱,关中的秦军可以长驱直入、直达战乱地区镇压。
2
公元前209年,陈胜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秦朝统一六国仅仅十余年时间,天下便再一次大乱。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秦朝统治者并不以为然,仍然认为陈胜等人不过是普通的“盗贼”而已。直到周文大军打到关中的时候,秦二世才发现自己手中无兵可用。于是秦二世释放骊山囚徒,武装起一支人数达到30万的庞大军队。这支军队由秦末名将章邯率领。
章邯率领军队先是击溃了周文大军,接着又击败了吴广西征军、魏国、齐国、楚国。章邯的“囚徒军”成了秦朝的救火队,到处扑灭农民起义。陈胜失败之后,项羽和刘邦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有人认为刘邦和项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和秦军主力交战,只是打了一些秦军杂牌。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
大家“纠结”的秦军主力,可能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留下来的秦军。秦始皇时期,秦军人数多达百万。秦朝建立之后,秦军主力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蒙恬率领的30万大军。这支大军击败匈奴、修筑长城,并驻守在长城一线。第二部分是南征的50万大军。这支军队平定百越之后,就地驻守。第三部分是驻守在各地的秦军。不少人之所以认为秦军主力没有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可能指的是长城军团和南征军团。
3
有人说,秦末农民起义军,只是打了秦朝一个措手不及,秦朝的主力大军根本就还没有和农民起义军交过战。如果秦朝的主力大军,真正和秦朝和农民起义军作战,那么,农民起义军肯定不是秦朝主力大军的对手。这个话对吗?
(秦末农民起义)
这个话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
事实上,当时秦朝和农民起义军作战的,只是章邯组织的一帮在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的囚徒。仅仅是这些囚徒,就已经把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了,并且还杀死了当时六国诸侯军中,最强悍的楚军首领项梁。如果秦朝的主力大军参战,农民起义军就没有机会了。
当时秦朝的主力大军在哪里呢?有两部分,一部分有30万大军,在北边打匈奴,修长城;还有一部分有50万大军,在南边攻打百越。
4
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威名远震,刘邦倒是没有和秦军主力相碰。
5
在反秦战斗中,由于进军路线的不同,刘邦避开了秦军主力,提前入关。而项羽真刀真枪与秦军作战。
首先我们来交代一下,秦末起义前秦国灭亡六国后,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一个是任嚣、赵佗率领的六十万秦军,这支秦军在秦末起义爆发后断绝了与秦国联系,留在了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还有一支秦军由蒙恬率领,大破匈奴毕,后来扶苏任监军。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和赵高、李斯逼迫扶苏、蒙恬自杀,这支秦军改由副将王离率领。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其中周文的一支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少府章邯就地将骊山刑徒整编为一支秦军。依靠这支秦军章邯苦苦支撑秦王朝末世危局。经过一系列战斗,他平灭陈胜张楚政权,消灭复辟的魏国,杀死齐王田詹。连战连胜的章邯遇到项梁,终于棋逢对手,被被击败。于是章邯奏请朝廷抽调王离军团,共同进攻项梁。趁项梁连胜))乘势包围赵国。此时的章邯再现了秦军的最后辉煌。
随着项梁身死,反秦义军陷入低谷。这时楚国作为诸侯盟主,派出两支军队救赵,一支由宋义、项羽率领主力救赵,一支由刘邦率领作为偏师,直捣咸阳。先说宋义、项羽这支救赵军队。半道项羽杀死宋义,夺取楚军指挥权。这样项羽统帅军队直接面对秦国章邯、王离两大主力。接着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渡过黄河,接连九战,消灭王离军队,俘虏主将王离,副将苏角自焚身死。之后,项羽又击败章邯。此时统帅大秦帝国最后主力的章邯,前方面对战神项羽统帅各诸侯国四十万大军压迫,后面二世猜疑、赵高陷害,最终无奈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但是秦军将降而兵未服,项羽担心二十万秦军再生纠葛,在新安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这就是这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的最后归宿。
6
当然不是真的!名动天下的巨鹿之战就是项羽率军打的。而且这还是历史上著名以弱胜强的战役,章邯率领的20万秦军主力,被项羽率领的楚国健儿打了个落花流水。
章邯失利后,面临着内有佞臣赵高迫害,外有诸侯联军的压力,从而失去了抵抗意志,被迫与诸侯联军妥协。
项羽为什么能一战成名?因为支援赵国的联军虽不少,但却因畏惧秦军主力,而选择坚壁自守,丝毫没有主动出击的勇气。
危难显英雄,唯有项羽豪气干云:“……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资治通鉴》)
这一仗不仅打垮了秦军最后一支,可用于机动作战的主力部队,而且还使得联军将领对项羽崇拜有加:“……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从此以后,项羽成了诸侯联军的头儿,率领着他们打进了函谷关!
7
这不是真的!
一,先要看看秦军的组成部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兵器都收了,不让兵器流落民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同时也意味着秦始皇裁军了。
秦始皇的裁军有,主要是把军队转化成为劳力。他保留了一部分国防军。秦始皇开始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把兵器融化后制造了十二个大“金人”,没有用完的,可能用到阿房宫的建筑工程上去了。后来,术士卢生骗秦始皇,他用了秦始皇大量的钱,又没有找到仙樂。就搞了个“亡秦者,胡也”来转移秦始皇的注意力。秦始皇老早以前就对匈奴不满。于是,秦始皇开始组建长城军团。就在这几年中,秦始皇灭亡了楚国后,许多楚国人朝南方越族的地方跑。秦军在王翦击败楚国后,整顿了一下。然后,秦始皇开凿了灵渠。开始了对南越的征服。这是南方集团军。长城军团是蒙恬为司令,南方集团军是任嚣。另外换有帝国内部的守备军。秦始皇刚愎自用,认为他掌握了局势,所以,这部分军队的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关中。六国那么宽广的土地上,军队数量不多。这是秦始皇的自负造成的苦果。
由此可见,秦始皇时代的秦帝国的军队有四部分:长城军团,南方集团,关中咸阳守备军,关外维持治安的郡县地方军队。
二,又一只军队的组建,郦山军团
秦二世上台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开始人数非常的大。势力已经开到函谷关大门口。秦二世采纳了章邯的建议,立即组建了一只临时部队,开始有六十余万人。这就是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军和诸侯军的主力。
8
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基于这种疑问:秦灭六国,军队强悍无敌,为何诸侯反秦,仅用三年时间,强秦就灭亡了,秦国强大的军队去哪了?
先厘清一个问题,再谈秦军动向。
秦始皇灭亡六国,到东巡途中死在沙丘,中间有11年时间,强大的秦军就有一个自然淘汰的问题。
例如,一名40岁的老兵,身体强健又有作战经验,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11年过去,老兵不再身强力壮,可能就离开军队了。当然,一名10岁的孩子,11年时间长成了棒小伙儿,可以顶上来,但他是和平兵,沒打过仗,谈不上多强的战斗力。
11年的无战事,已经削弱了秦军的战力。
再说说秦军主力的动向。
9
这主要源于秦始皇时期的两次远征
1、南征南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等人,分五路征讨南越,虽然最初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南越人的游击战搞得秦国狼狈不堪,屠睢最后也丧兵去该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任嚣、赵佗等人平定南越,二人到达岭南后,改变以往镇压为主的政策,相反采用一些怀柔的政策,终于彻底将岭南纳入大秦版图。
2、北征匈奴
秦统一后,面对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便派出蒙恬北上抗击匈奴。公元前214年春,蒙恬大规模出军,一举拿下被匈奴人占据多年的河套地区,在其地置县,并开始修筑长城,防范匈奴人的反扑。
10
这一点的争议,主要出于当年百万秦军的去向。
很多人都在猜想,秦国北戍长城,南征南越的军队到底哪里去了。
南越还好说,赵佗自立为王。
那蒙恬的军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