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为什么没有人认为刘禅是在装傻?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这是描述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有没有特别思念蜀国”刘禅笑着说在这边好玩,不想蜀国。他过之后很多在场的蜀国旧臣泪流满面。

  • 1 当我们从结果去推理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受到了影响。蜀国已经被魏国所灭,蜀国旧臣都泪流满面,反而阿斗笑着说魏国让他觉得更快乐,于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脑子有病。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是说有卧龙凤雏两人那么就能安定天下,子初孝直两人如果有一个死亡那么汉室就难以兴起

  • 2 这是说诸葛亮庞统是安定天下的大才,法正和刘巴是兴盛汉室的必要。然而庞统亡于落凤坡,法正死在建安25年,两年之后刘巴亦去世,四人中只剩诸葛亮一人。诸葛亮攘外安内,呕心沥血,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直到如今我们也都记得他的伟大
  • 3 诸葛亮生前早已料定身后事,为刘禅安排了费祎(yi)蒋琬、董允三人辅政,给了刘禅充足的主政时间

结合这三点来说,刘禅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很顺利,反而是他身边的大臣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后刘禅讲出不思念蜀国的话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心酸心凉,也许他是真的装疯卖傻,但是已经装到所有为他付出的人都伤透了心。

对比诸葛亮等人的风评和功绩,显得刘禅越发没有骨气,所以说很少有人会认为他是装疯卖傻。

2

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屁股决定脑袋,普通群众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学家会分析觉得刘禅是委曲求全保全自己,而魏国的曹氏会认为刘禅可能是图谋东山再起,是不是杀掉,历史的真相见仁见智

3

成语乐不思蜀,讲的就是刘禅亡国后,被软禁在西晋时候,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笑而答到: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后大笑,至此不在对刘禅担心,刘禅也得善终。不得不说刘禅的非常高明,不管是真的傻,还是聪明,这个是最完美的。也许是刘禅在装疯卖傻,不过以刘禅的智商应该是傻的因素要多些,可以这样说,傻人有傻福吧!不然怎么会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呢?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

4

孰是孰非,只有他自己明白。蜀道中落,朝中无臣,军中无将,仅凭自己纵有翻天之能,无奈有心无力,这是一个国家,若想保全自己的国家人民,乐不思蜀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任后世百姓如何评说,起码能让百姓得到稳定的生活,那就让他们说去吧!

5

三国时期的蜀后主刘禅是被历代文人诟病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成为他身上的特有的标签。

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蓝本的小说《三国演义》刻画了在那个时期的英雄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使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逐步转化为戏剧、戏曲、评书、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我们熟知的民间形象中,后主刘禅也来源于《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没有治国的才略,还净给诸葛亮添乱,到最后把刘备千辛万苦创立的基业拱手就让给了曹魏,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形象。

翻看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意思是说刘禅这个人不是什么坏人也没有什么主见,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当他任用诸葛亮、费祎等贤良的丞相时,也能听取好的意见,也算的上是明君;当他被阉臣黄皓迷惑,开始不理政事就成为昏暗的君主。就如同没有染色的丝绸一样,要看他跟什么人常接触。

刘禅十六岁继位,223年—263年在位,在位40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并没有记在太多刘禅的卑劣行为,“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可能是对他不好政绩的唯一记载。六年之后,炎兴元年冬,从阴平小道进军成都的邓艾,在绵竹击破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的防守,都城成都变得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