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2
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3
历朝历代,实权派二号人物很多结局都不能善终,恭亲王奕訢算好的,几经沉浮,最终的结局虽黯淡,但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
评价风云人物,人生谢幕前后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个重要标尺。恭亲王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曾亲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种方式对恭亲王本人表示关心、慰问,帝后二人还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与之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
恭亲王对于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很明了。
4
奕訢,因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压而沉没。
奕訢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怎么死法?
1
在咸丰皇帝时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由于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员,所以,奕訢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清朝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5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动乱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6
恭亲王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为人精明能干,生于乱世却锐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因而被尊为“贤王”,然而这位聪明且富有才略的恭亲王最终仍然是位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身为皇子时,天资聪颖的奕?就受到道光帝宠爱,他的兄长奕詝虽然是嫡子,却平庸无能。
本来奕?本来很有可能问鼎帝位,但没有料到奕詝有个好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权力斗争,最终在杜的帮助下,道光最终选择了咸丰奕詝。
奕?则成为恭亲王。这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直逼北京。咸丰帝诏令奕?成立京城巡防处,而后又令其担任任军机大臣。
7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为军机大臣。
8
恭亲王奕?历经父亲道光,哥哥咸丰,侄子同治,侄孙光绪,一后慈禧,四帝一后五朝统治,可以说从恭亲王奕?的个人人生历程便能带来一部晚清兴衰史。
那么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说起恭亲王奕?,有书君便会忆起高中老师说过的话:道光帝在立奕詝还是奕?为太子时曾经左右为难,若不是立嫡思想战胜了立贤思想,说不定聪慧能干,文韬武略的奕?便是清朝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
9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谈到恭亲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洋务派领袖、晚清难得的贤王,贬抑他的管他叫鬼子六。有人说他是汉奸,也有人说他是同光中兴第一功臣。但是似乎他就很快地从政治舞台中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甲申易枢”说起。恭王在帮助慈禧扳倒肃顺等人以后,获得了“议政王”的头衔和领班军机的职务,一时成了最有权柄的大臣。但是很快他和慈禧的矛盾就尖锐了起来,并且差点就被撸掉了所有荣誉,靠着他涕泗横流才捡回来一些。
但是这终究不管用,1884年也就是甲申年,慈禧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罢黜以恭王为首的所有军机大臣,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领班、醇亲王为掌枢的军机班底,把大权全部收归自己。这样,慈禧就完成了对朝政的彻底控制。而有能力有资质的恭王,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了。
直到甲午战败以后,恭王又被请出来主持朝政,但是此时的他由于反复被打压,已经彻底失去了三十多年前的锐气,反倒事事谨慎保守,碌碌无为的过了几年以后,在戊戌变法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0
恭亲王奕?在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酬答他的功绩,慈禧在事后大肆封赏于他。奕?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后又被任为宗人府宗令,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这还不够,两宫太后还在召见奕?时宣布“著以亲王世袭罔替” 。这种可以世袭罔替的所谓“铁帽子王”,只有清初那几位为满清打江山时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们才可受此册封。这段时期,是奕?一生中政治上最得势、也最炙手可热的一段时期。这些都表明慈禧对奕?确实恩宠有加、优待倍至。
此时的奕?,九印彪列,大权在握,地位崇隆,势焰熏天。
年轻得志的奕?并不满足,他想总揽朝内外一切大权,身为爱新觉罗氏正宗苗裔的他希翼太后垂帘为名,而将天下大权统统归己。但这只是痴心妄想,权欲勃发的慈禧绝不允许任何人从她手中夺取政权。她需要的是奴才和“管家”,而不是主子或“老板” 。由此,叔嫂斗法便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