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天人互动的思想?这是什么意思?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了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了信任。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我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其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及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事件。

汉武帝有感于历史兴替、福祚无永,因此问策于天下贤良,以求讨“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连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天人三策》首篇中,董仲舒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指出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谴”。

2

根据个人理解作一个!

天人感应。意思是说:民间的苦乐与君王的暴政与善政,彼此产生对立的影响,会形成灵气,上达天庭(玉帝所在),天庭会根据民间的:君王与平民的对立关系,显示出相应的征兆。警示君王,要实行仁政,要不然!江山社稷会覆灭。同时!也在预示民间,君王昏庸,趁机揭竿而起,实行改天换地的主张。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是:秋后老汉,会种田的说法。是依据现实总结罗列的一种唯心主义说法,不属于超前的预见性。根据现实判断,只要是思思维发达的人,谁都会作出这样的猜想。

3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行为可以影响外界环境,至于他提出“天然感应”这一观念的原因,大抵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董仲舒一方面想借此来巩固封建君主王权的政权稳固,提升王权的权威性;一方面也是利用“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说法来束缚君主,要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1、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天和人是同一类的,天和人通过“气”相互联系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其“天人感应”中的天,属“有意志的天”,和神学意味的天颇有些相似。董仲舒借“天人感应”思想表明,人类的一些政治活动,是与“有意志之天”相联系的。

为了证明“天人感应”这一说法的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了“天和人是一类的”这个说法,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人和天是一样的存在,因为人本就源自于天,人身上的一些特性,也能和天进行对照。比如,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而人的小骨节有三百六十六块;人有四肢,而一年有四季;人有喜怒,天便有阴晴等等。在董仲舒眼里,人和天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些个“巧合”,是因为天和人本来就是一类的,人生于天。

基于“人与天是一类”这个说法,董仲舒接着又表明,人与天交流的中介便是“气”。气充斥这个世界,人存在于气中,就好像鱼儿在水中一般,人自身的气与外界的阴阳之气相互感应,继而完成人与天的交流。

董仲舒说:

4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5

人与自然的联系,比如天气变化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

6

唯心的宿命论。因果论。好人有好报,坏人逃不掉。岁月不眷顾任何人。

7

天人感应学说是中国汉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学理论,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儒生集团制衡君主的一个思想工具。

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洪范》。《洪范》说:“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董仲舒在这个理论基础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董仲舒把“天”人格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为“百神之大君”。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以及人类的人事变化都是“天”所决定的。而人的生理构造,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点塑造的,人是为了体现天意被创造出来的。

进一步,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于天。当天子行王道、施善政时,自然就会表现得风调雨顺,四季分明,一切变化顺畅。尤其是当新天子诞生或好天子出现时,天会显现龙凤麒麟等想像中动物等祥瑞来表示嘉许。天现祥瑞是在表彰帝王;灾异则是谴责之意,而施政过失是产生灾异之根本原因。当天子背离王道施行恶政时,天就会以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示警,进而予以惩戒。中国天人感应说独特于其结合五行思想。

一旦出现灾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必须发表“罪己诏”,自称无才无德,要避殿、减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诏求直言无隐,以补过失。

8

天人感应是儒家学说中唯心论观点,最早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其主要内涵是上天可以主宰一切,包括人类。天和人交相感应,有着神密的联系。人和君主都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君主是天派到人间并代天管理臣民的。

这一观点的抛出原因有三:

一、巩固王权,限制君权,维护统治。秦王朝的覆灭告诉汉统治者:暴政可引发内乱,危及统治;庶民不容欺,不好欺,欺不好犹如骑虎难下。因此,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主如不依上天意志管理百姓,天会警告,警告不从,天就会降灾惩罚,再不从,就会国破人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权,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从而维护了统治。

二、恢复经济的需要。秦二世的暴政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引发了战争,百姓遭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秦覆灭后,汉代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度过难关,随以上天名义告知天下,庶民要服从统治,做好自己的事,多为国家贡献。君主也要时刻警惕,以国家利益为上,以民意为先。谁违背了天意,上天会知道,会有感应,而且会给以必要的报复,给国家和庶民带来灾难。

三、晓喻天下,稳定大局。天人感应不仅提醒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同时也告诉天下百姓君权受于上天,天意不可违,君权不容犯。天意告诉百姓要顺从君主的统治,听从君主的号令,为君主办事,为国家出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统治局面,为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9

天人感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可以看到三步人六步者,不是人去认知,如是通过质检的规律制定自己的明定质量公式,!做,看,听?

……

10

天人感应的立足点是“气化宇宙观”(划重点),任何离开了气化宇宙观谈天人感应的理论都是空洞虚无的。

在汉代宇宙观中,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日月星辰如此,天地山川也如此,人与动植物也是如此。(可以简单地将气理解为原子、分子等基础构造物)

既然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而气是可以流通的。日月的气可以与山川的气交流碰撞,人的气也可以流通到日月山川之中。

而当某一处地方的气发生变化时,那么其他地方的气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人的气突然堵了,那么不能和人的气发生交流的天地山川,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地震、山崩、日食等现象。(打个比方,你把河流的任何一段堵了,都会影响到河水的变化)

至于天人感应的提出时间,春秋就有类似的理论了。但毫无疑问,董仲舒是此中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