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要怎样写格律诗
1
首先有一点要纠正一下,诗从歌来,歌从劳动中来。诗歌的本义是劳动者的号子,诗歌的源头就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口语。
为什么有人非常鄙视诗格律诗里的口语?那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古诗当作文人的专属,写出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的格律诗玷污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以为古诗的口语化是粗鄙的,是没有美感的。实际上,但凡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那么多的遣词用句都是非常简洁,表达情绪也很朴素。反而是那些写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的作品大都数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2
凑句,辞贫也。
口语,才薄也。
词汇空泛,才薄如纸,偏偏要写律诗,怎么可能做到以假乱真?
律诗,哪是那么容易写的,且不说现代,三百年清朝,律诗写得漂亮的也就三五人而已,连红楼梦作者曹公子都不在其中,至于曾文正公的律诗读起来乏味的像社论,论水平远不如他帐下的几个幕僚下属。
律诗难就难在第三联,即颈联,因为这一联必须要紧凑,必须要向前递一步或转一下。五律还好一些,毕竟看上去少了四个字,省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只要少用一些助词,副词,介词基本上也就马马虎虎,只能骗得了自己,但绝对骗不过外人,除非对方不识字,或是有求于你。
3
4
【原创】
纠正一下。诗,不管何种体载的诗,口语化不是病!是拼凑那些空洞无物,缺乏内涵的口语才是病。同样!那些所谓非口语的词藻堆砌,无法揭示主题只是华丽其表的文言化措辞也是病。写诗措辞无论文言化也好,口语化也好,贵在力求内涵丰富并与主题紧密相连。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诗境化语言。而诗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意境脉像上的刻画技巧、引人入胜渐入佳境。与词藻华丽与否没多大关系。相反,口语化的措辞,更容易把语言诗境化。善于洞察此技巧谓之有诗眼,善于驾驭此技巧谓之有诗心。(当然这里所言的诗心诗眼只是相对于写作者而言。诗眼诗心的内涵很丰富,相对于诗句本身来说,是指意像丰姿多彩、意境隽永的触动作者及读者灵魂的诗句。)
纵观古今诗词,最最具有诗心诗眼、语境诗化的,占绝大多数的反而是那些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诗语。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枕畔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荫″,\"人间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句子80%是口语化。丝毫无堆砌词藻的痕迹。
写律诗,基本规则容易掌握,平仄不记得也可查查表。其次是对仗训练。其三是主题鲜明化,语言诗境化。一二三级层层深入,才能真正抓住了律诗的格调。这其中最最关键还取决于对生活的历练与体验及感悟。这就是\"功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5
我早已声明退出"今日头条",故多个"问答"我无回音。这次算是破例吧!
鄙人才疏学浅,诗歌,尤其是其中的律诗知识贫乏。我也写不出精准的丶合乎规范的律诗。现仅就我肤浅的丶皮毛的认知,概述于后:
律诗常见的有五言丶七言之分。一般为八句。前者40字,后者56字(多于八句为排律或长律)。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的一般要求:
①押韵一一要一韵到底。七律首联可不押韵。押韵更好,读起来琅琅上口。
6
照着乌龟画王八,
没人欣赏自己夸。
到底只因爱平仄,
从来没想当啥家。
鼠无大小皆称老,
7
上联:索句无词才薄也,
下联:
8
9
10
现代人多写的是仿古诗——或曰拟古诗,是格律诗的时代化,也可以视作格律诗的发展,不可以格律诗的初始标准去苛求和评判。
当然,既是仿古或拟古,写作者总要对格律诗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写出来的东西起码要有七分相像,除了做到不违背字数、节奏等要求外,还要努力做到“不甚拗口”,否则就完全是不顺口的顺口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