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一对哲学概念。这一对哲学概念,出自《易经.易传》,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的形状、形象、表象之上,是抽象出来的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其中运行的道理。而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形状、形象、表象之下的,是每一个、是一个个具体的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而独有的形状、形象、外表和表象。

“形而上”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它脱离了具体的、个体的物质、物品、物体和事物。“形而下”是具体的每一个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的形状、形象、外表和表象。所以,“形而上”指的是总体的、是抽象的、是本质的、是道理的或理论的。“形而下”指的是个体的、是具体的、是表象、是现象的或外表的、表面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虽然是一对哲学概念,但其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哲学或概念本身。而是中国古典哲学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划分,让我们掌握了一种认识世界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这两个概念,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中的一对概念范畴。比如说,数学是一门极其抽象的自然科学,数学中的数字、图形、公式、定理、原理,是极其抽象的,但是数学又是最好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学问。“1、2、3、4、5,分数,对角线定理”等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但1个人、2辆车、3栋楼、4条路,以及建筑施工中,运用和解决的,又都是具体的数学方法。物理、化学、生物,书本、教材更多的讲的都是被称之为“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理论,而要解决的则又是这三门科学中具体的实际问题。前者是“形而上”的内容,后者是“形而下”的实际问题。

“形而上”是理论的、是规律的、是总体的、是抽象的,“形而下”是实际的、是表象的、是个体的、是具体的。通常,我们是通过对“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研究、总结、发现和提炼,形成一种对一类事物的“形而上”的认识,并进而通过对“形而上”的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归纳,再进一步地去解决“形而下”的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具体事情中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

我上高中时,曾经因为就“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向政治老师提问,因为当时教材中并无“形而上”、“形而下”的具体解释,而当时的政治老师因为回答、解答不了这一问题,碍于自己又是郑大毕业的、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老师当时气的直摔书本子。刨根问底的学生,有时会让老师尴尬的。这两个概念,我也是读了《易经》之后,自己个人对“形而上”、“形而下”的独家个人理解。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对“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词语,都不是太理解。所以,仅就个人认识,作一一定程度的个人解答。不足、不准、不对、不妥之处,希望大家,尤其是哲学大家,予以及时批评和纠正。以免错导广大读者。

2

大家在中学时代背政治的时候,一定都听过“形而上学”,而且都听说过它与辩证法的差别。

但如果问你到底什么是“形而上”,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至于“形而下”,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首先,这两句话都出自《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后来,日本明治时代的学者井上哲次郎就借助《易经》中的这两句话,翻译了哲学中metaphysic的概念。

3

形而上与形而下,知常容觉得先弄清什么是形、道、器这是最关键的。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虽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来自《易传》,或许《道德经》与《易传》是相互影响。

从《道德经》的理论看万物从道而来,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根源。

什么是器呢?易传中是有答案的。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传》

这里将通、象、器、法、神都解释了一篇。往来不阻叫通,看得见的叫象,形成样子能用的叫器。

4

5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通俗的讲就是超越了物的形态,而又通过万物体悟到的无形无质的自然界的本质。

在老子那里叫做“道”,在佛教哪里叫“如来”。他们都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而又触摸

不到的“悟”。

形而下通俗的讲就是能看到或能嗅到或能听到或能感觉到物;或者是有根据能证明的能

6

7

看到鸭子下水游玩了,就知道春天来了。这就是形而上,

看到鸭子下水游玩了,知道水不算太凉了,鸭子能承受的了,但人也许承受不了。这就是形而下。

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

8

只要谈到哲学就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在东西方哲学中都有过阐述,西方哲学的形而上者与东方的形而上都有相通之处。

我们所能看的见,摸得着的都是形而下概念能所包含的,而形而上的概念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或者某些无法能用证明来得出的结论而称为形而上。

东方哲学的创始人老子的形而上者为之道就引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就是形而上,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不是我们文字理解的“道路的道”而是一个无限的“道”这个道就是形而上的道。这里的道就是我们东方哲学智慧的道。哲学就是思考,寻真而无用的学问,哲学是爱思考,也叫“爱智慧”,东方的哲学思考形而上与形而下似乎有一个界限,就是能被证明的都是形而下,而无法证明的的都可以称为形而上者。也就是老子所称的“道”

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者都有逻辑,概念与思考智慧,西方哲学是系统的发展而论形而上与形而下,泰勒丝说“水是万物的起源”这里的水就是形而上的,因为为什么说水是一切的起源过程中有被证明了水是起源的必备,当然也有无法推导出的原因封,再比如时间这个概念在地球上是“形而下”的,但是从哲学角度思考后的宇宙是没有时间的。这里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就决定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另外西方哲学中的“上帝”就是形而上的,而且必须要有“上帝”存在。人类已知已会的都是形而下的,无论是概念还是逻辑。

9

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说法,来自《易经·系辞》:“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真要解释起来,很是麻烦,历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释。

据黄寿祺、张善文所著《周易译注》:形是指事物的形体;道是指主导形体运动的因素,如《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器是指表现形所的物质状态,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形式。

从道家的角度来理解,道无形无质,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无形、无质、无,就是“道”。而“形”之生,就是有“形”“生”“质”,就是“器”。“(夏芬《“道”“器”三种诠释视角———基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历代注释》)

当然,现在使用“形而上”、“形而下”这两个词,是更通俗更普遍意义上的意思:

10

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了解了什么是形。就好理解了。

什么是形?按照道教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个过程中,三是万物,均有体,就是长,宽,高为体。

体以前有质,此如说水,没有具体的形状。质以前为形,此如说光。形以前为气。这个气也指炁。因此,道教中以气,形,质,体来区分生成的这个世界。

道生一,一是炁,一生二,二也是气。也就是阴阳二气。二气交合,或生形,或生质,最后这些东西可生成体。

形以上的是气,代表高深莫测的道的东西,一般是指意识。形以下的通称为器。就是质和体,这些我们能感知的具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