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作于李白在湖北安陆居住期间,乃开元十六年暮春之作。

李白在湖北安陆居住期间,结识了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六年的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会面。孟浩然如约而来,与李白一起小住数日。待孟浩然乘船东下时,李白亲自送他到江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次离别正值开元盛世,烟花三月,天下太平,春意盎然,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会,加之当时的李白青春年少,心中不仅没有忧愁和悲伤,反倒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所以在送别之际,他的心早已跟着孟浩然飞向远方,激情澎湃,诗意大发。

黄鹤楼乃登览胜境,扬州乃淮左名都,烟花三月,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时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然是很愉快的事,用不着发愁。然而好友分手,仍有惜别之情,何况一路风波难测,不能不关心挚友的安全。于是目送神驰,情见乎词,又写出了千古妙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四两句写景如绘,无须多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见”字,可以想见送行者伫立江畔,依依怅望的神情。怅望的过程是漫长的,写“孤帆远影”,实际上已越过许多画面。船刚开动,所凝望的当然是船上的“故人”。故人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视线仍不肯转移,而所能望见的,只是碧空映衬的一片白帆。直望到白帆越来越小,以至于完全消失,还在望,望那一线长江向天际流去。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意——我的友人在黄鹤楼向我辞行,在这花事明媚的三月去扬州。一页帆影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滚滚的长江之水在天边奔流不息。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我国唐代杰出的大诗人李白出蜀壮游期间所著的名篇之一。“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的一生几乎都在明山秀水间造访优游,他的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二十七岁东游归来后,曾居住湖北安陆。在此期间,遇到了长他十多岁的孟浩然,二人相互赏识,很快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相约去送他一程。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诗。一样的挚友惜别,于常理来看,该会表现出很伤怀的离愁别绪来,而在春光如烟的三月,在两位大诗人之间,却充满了别样的诗意情怀。虽有不舍,自性旷达乐山乐水的李白,非但没有为此感到离别的伤感,反而为孟浩然这一去充满了向往之情,因扬州是个美好的地方,他的心早已随着友人一路欢畅而行,恰似那汹涌澎湃一路远去的春江之水。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因为好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交代了事件(送别)、人物(诗人和孟浩然)、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同时在写实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十分敬重孟浩然,他们是好朋友。烟花三月,本是友人互相唱游的大好季节,但他们却要离别,怎不令他惆怅和留恋。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景抒情。我们可以想象,朋友走了,诗人却久久伫立在黄鹤楼上,深情地目送友人乘坐的一叶孤舟顺流而下,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尽头。诗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融化在碧空里,在天际,越发的宏大而深远。这种深厚的情谊,跟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融为一体,绝没有一丝的低沉伤感,却更显得飘逸而豪放。全诗感情深沉,意境深远。诗歌可直译为:我在黄鹤楼上送别了亲爱的老朋友,阳春三月他顺流东下去往扬州;那远去的孤帆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天边奔流。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

-

以上是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