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看待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除了会讲到睢阳防守战的过程,还会分析当时唐朝和安史叛军的态势,并以此说明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讨论历史事件,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张巡苦守睢阳的战役也是如此。

先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禄山有机会叩关而入占领长安,还有赖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后,肃宗取而代之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盛传李亨召集西域大军,欲重夺长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断击败史思明叛军,收复了河北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军中一些部族军队首先出现了动摇,同罗(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离了长安。

2

战争过程中的食人悲剧,只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无论强行将此举崇高化、伟大化;还是以此行为瑕疵来否定英雄本身,都是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定要将【张巡】和【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探讨“吃人应不应该、正不正义”,实为对这位千古英雄、无双名将的污名化。而这种情形自张巡壮烈殉国后,已延续了一千余年,实在是历史的无奈了。

睢阳之战,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万余人,多次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终能平定叛乱,立下决定性功劳。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张巡

张巡苦战孤城,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打乱朝局”,是其二。

3

支持张巡的人众多。只问一句。如果是你。你愿意为了所谓大唐的皇帝把全家父母老少贡献出来当军粮吗?如果做不到,就别在那装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样子。

张巡为了守城把城中的老百姓充当军粮,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是比安史叛军更邪恶的行为!

后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向回纥乞援,报酬是收复长安时所有美女财产任凭回纥人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后来由于害怕洗劫长安会引起东都洛阳恐慌而为安庆绪死守,改为洛阳,西历757年洛阳被血洗一次。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史思明叛变,李亨儿子李豫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西历762年回纥收复洛阳,短短5年内洛阳汉族人民被“圣君”请回来的外族人蹂躏两次。

两件事情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你们心目中的大唐是何等的肮脏。百姓在他们心目中,只不过是案板上的肉。

4

《那年的血色睢阳》

文/无风即风

城墙下,堆积的尸体已经有三米高了, 沿着睢阳城的前门与左城门,绕了一个大圈。约百来人的叛军正在清理尸体,他们用骡马一车一车地往回拉,试图清理出一条路,以便后续部队继续攻城。

叛军身上的铠甲,破了。头盔,掉了。但是脸上的表情,此刻却显得有点轻松与淡定。因为,守军的箭支已告罄尽。叛军不时还抬起头冲着城楼咧开嘴笑,一边指手划脚地说着听不懂的胡语,一边抬起那些尸身像扔垃圾一样,随手扔上马车,包括他们自己战友的尸身…….有些原就已残缺的尸体,撞在马车上,不时会掉下一两块肢体,有手、有脚,有头…….还有不知名状的内脏,几声狗吠声自远而近。

5

安史之乱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及其率领的唐军先后吃掉了两三万百姓,这一记录得到了各种史料的佐证,几乎是铁板钉钉的真实。

虽然人们常说,合理的结果,不能掩盖过程的罪恶;但对于张巡,这一说法并不适用。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基层爱国者的影子:

太平盛世时,达官贵人声色犬马、极尽奢靡,张巡身为县令默默无闻、毫无怨言;

当国家、民族面临灭顶之灾之际,权贵有的落荒而逃、有的望风而降,但基层官员张巡却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弃自己的性命、尊严乃至名声,掩护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

张巡这样的人,也许会被某些别有用心者嘲笑为炮灰、傻子;但在笔者看来,他不愧为民族脊梁。

6

7

张巡吃人,而非喜食人。首先这个吃人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因为好吃才去吃的,而是有一些客观的历史原因的。

试想尹子奇率部十三万余攻睢阳,张巡仅率千余士卒负隅顽抗。守将张巡如若出兵抗敌,无非是以卵击石。那么敌兵进城,势必要烧杀劫掠。因为尹子奇所领的大部分是胡人。胡人进城后百姓未必会有糖豆吃。敌军过了此城一路南下,直接威胁到江淮平原,甚至是江山不保、祸乱全国。所以在此处坚守等待援军,或为后方军事战略部署争取时间,也是有勇有谋的表现。但是最终,援军未到,城中粮草殆尽。

“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这句话还不能形容当时的粮草紧张,可当时睢阳城可能连观音土都吃完了。已然到了如此地步,张巡也未放弃睢阳城,为稳住军心,杀妾膳军,慰的是军。可以裹军腹,也可以振军心。军是谁的军?大唐的国军,睢阳城的百姓。

张巡是守将,于理在守城一方。张巡如此便属于弱势群体,自古国人便有同情弱势群体,如岳飞、关羽、屈原,这些人虽然都很勇猛,但是最终都不算成功。古代人崇拜这些人,奉为英雄。更何况张巡守城合乎情理,是正派。所以安史之流视为贼军。

如若安史之流得胜,那么可能在历史上就不会成为安史之乱,应被篡改为安史起义。所以说历史书上记录的未必便是评定正邪的标准。谁是谁非,皆在民心所向。民心倒向哪一方,是可以由当权者用一些政治行为,政治手段来调控的。幸运的是,安史之乱不久便被平息了,领军人物自然也要背负上祸国殃民的骂名。

8

无论记载是多么壮烈,我对这种混账行为嗤之以鼻。

战场上死人多了去了,不吃敌人,也不吃战死的士兵,非要牵出自已的小老婆来一刀捅了,显得自己是条汉子。

女人何罪,居然被无辜杀死分食,只是因为皮肤更干净些,肉更细嫩些,反抗更脆弱些。

当这些所谓的忠勇之士拿着叉勺刀铲向一个弱女子围拢过去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产生任何敬仰之情。如果我也是守城战士,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干掉这群家伙,和他们拼命。我不知道城外的敌人有多么凶残,但我知道,我的战友们是吃人的魔鬼,我决不能与之同袍。

到底坚守的是什么?当初不是为了城中老弱妇孺不受杀害凌辱,我们才战斗的吗?现在,我们为什么而战?如果说是为了遥远京城里那张龙椅上的屁股姓李,我就呸他娘了!

9

这段史料太过骇人听闻,但如果理解了睢阳是大唐经济最发达地区【淮南十四州】的门户,具有生死攸关得战略意义,就不难理解这个事件是真实的了。否则安史集团恐怕平定不了,大唐多半会烟消云散。

安史之乱的战略形势是:叛军集团分别在河西走廊甘凉四州切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回鹘人控制草原丝绸之路,郭子仪勉强守住了朔方而已。此时,大唐唯一的国际贸易区是淮南十四州,如果叛军夺得扬州为中心的该地区,则可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再看叛军集团的用兵,一路10万左右,从太行山著名的井刭通道攻打朔方,因为朔方有六胡州养马场,太原也是草原丝路的节点。另一路20万,拼命攻打睢阳,破了江淮防线就可以得到淮南十四州,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转运区。

叛军为什么要对这两个方向用兵,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中亚背景。在波斯已经亡国,大唐受挫于怛罗斯之战,河中地区很快就要伊斯兰化的关键时刻。安史异族集团有强烈的复国冲动(复兴波斯),也有足够的国际性视野。他们的战略非常致命,朔方、淮南,任意攻下一地,即足以长期割据,大燕国就会成为波斯第三帝国。

在此背景下,睢阳之战堪称生死存亡之斗,也是千年命运之争。他们吃了几万人,是因为他们确实认识到这个战略意义。当然,这种做法我个人不赞同。

10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25日,安禄山部将尹子奇率13万叛军围攻睢阳(今河南商丘),河南节度使张巡率6000余将士精血守城,与叛军激战 10个多月,城中粮食吃尽,又无外援,守军饥疲羸弱,甚至无力举起刀枪,更无力突围,只得坐守待援。彼时,守军已断粮多日,纸张、树皮也已吃完,最后连作战装备上的皮革也被剥下煮熟吃掉。老鼠、飞鸟、铠甲也被吃绝,最后只好吃人。张巡杀妾给士卒已经令人毛骨悚然,后来还发生更惨绝人寰之事:守将家里的奴仆、城中老弱妇孺基本被守城将士杀吃殆尽。史载,睢阳城战前有户籍人口4万,至城破后仅余400活口。这事《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信史皆有记载,当真实可信。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屡挫唐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气焰正炽。 至德2年正月25日,安史大将尹子奇率妫、同罗、檀及契丹、突厥、奚等部兵13万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目的是由此南攻江、淮。敌兵来势汹汹,志在必得,城中兵力单薄,很难据守,睢阳太守许远派人冲出城去,向河南节度使张巡告急,请求速派兵来援,张巡立刻从宁陵率军入睢阳(今商丘市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