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评价张信哲?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有的歌手,为什么可以唱这么久,还依然那么动听,比如张信哲。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听完《就懂了》 这张专辑,或许你就懂了。

在华语乐坛,情歌是最重要的创作主题,甚至从商业的角度来讲,情歌还成了一门生意。擅长情歌演绎的歌手,更是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达到把情歌,演绎成一种个人风格和音乐体系的歌手,其实并不多。

尤其是能够把作品冠之以X式情歌的,更是少之又少数。而张信哲,无论如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因为只要提到哲式情歌,不是懂的人才懂,而是绝大部分人,都会懂。

这就是真正的声入人心。

其实从1989年的《说谎》,到2021年的这张《就懂了》,张信哲用32年的歌唱生涯,唱出了无数的情歌经典,如果要说这其中,有什么作为歌手的成功经验的话,我的看法是两点:一是用情、一是用心。

唱情歌需要用情,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而一个歌手对于情歌、或者说是音乐的用心,则需要在多个纬度的尽善尽美,才能做到真正的完美。

张信哲的《就懂了》,在这样一个短视频音乐蔚为主流的时代,依然用他全方面的用心,做出了面面俱到的表率。

以单曲《慢慢走》作为开端,《就懂了》这张专辑的跨度,达到整整两年的时间,这在这个把音乐当快消品的时代,无疑是对音乐匠心精神的一种维护和坚持。

当然,专辑筹备时间跨度过长,也会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在收歌和演唱上,因为在不同的时间点,有各种不事的状态,所以会让专辑整体的结构不那么统一。

但《就懂了》这张专辑并非如此,由何启弘主导专辑的A&R统筹和音乐文本走向,再加上张信哲和李振权由始至终,对于专辑音乐从创作到制作,从演唱到后期的审美统一,也让这张专辑因为完整而变得更为完美。

作为华语乐坛的情歌天王,张信哲确实用大量的作品,捕获了无数华人世界的听众。但《就懂了》这张专辑中的《A Matter of Love》(当年那份爱)和《Lorelei》(萝莉莱),却用跨越地域和语言的方式,证明了情歌在人类世界的共通性,以及张信哲超越华语情歌狭隘定义的格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语言、文化等等困难,但张信哲毫无疑问做到了。

《A Matter of Love》和《Lorelei》两首作品,均来自于英国音乐剧作词家Tim Rice,和英伦天王Gary Barlow的联手创作,这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国际化顶配创作组合。

用清澈、空灵、飘逸等等词汇,去形容张信哲在这两首作品里的声线表现,绝对不夸张。但这种类型的歌声,虽然不多见、却也不少见。但张信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空灵之外,他的歌声同时又是走心的,飘逸之余却绝非飘浮、甚至失重的。

张信哲的演绎是有温度的,也有那种烟火气,就像九十年代的那些华语情歌那样,那种感性十足的情绪,自始至终充盈在音乐的氛围中。

这恰恰也是张信哲的特别之外,华语歌手唱英文歌曲,尤其是像这样有着音乐剧结构的作品,很容易让声线升华,但却也因为过于追求音色的极致,从而忘记了捎带上情感。张信哲在《A Matter of Love》和《Lorelei》这两首作品里,恰恰就是解决了音色与情绪的平衡,让感性变得华丽优雅,让技术因此声入人心。

这样的海外合作,很好地体现出张信哲的音乐格局。甚至可以说,“哲式情歌”这个招牌,并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因为不断的汲取和吸收超越地域和年龄的音乐养份,才让“哲式情歌”成为一种开放型的风格、成长型的风格,它一直都是张信哲的味道,却又是越来越好的张信哲的味道。

如果说《A Matter of Love》和《Lorelei》的合作,比较偏传统、偏古典,那么《慢慢走》和《就懂了》这两首歌曲,就又体现出张信哲开放性音乐态度里,更求新的一面。

两首歌曲均来自创作营两位年轻音乐创作人Eric Lewande和Gavin Jones的作品,但这种创作营的合作,不同于让国外音乐人为像张信哲这样的华人歌手写歌。

因为张信哲与何启弘、李振权等制作团队,集体飞往斯德哥尔摩,与瑞典音乐团队深入交流,所以这两首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同时结合了创作、制作和演唱的平衡,并且通过不继地细化和优化,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创,一种完全贴合歌手特质的共同创作。

《慢慢走》过渡段里不换气的唱法,以及《就懂了》副歌那种北欧与英式摇滚混合的明亮感,都以一种特别的新颖,让张信哲的音乐版图,又拓展了细节的闪光。

而张信哲在音乐上的突破,从来不是那种形式上大开大合的所谓超越,而是细节上的不断完善与完美,是细节上不断的优化和精化,是尝试上不断的碰撞并融合,张信哲的突破都是慢活,容易被忽略,但一旦被领略就能体验到其中的别有洞天。

这种细节,还体现在专辑的另六首作品选歌上。《在不在》无疑是专辑特别亮眼的作品,也是非常适合在旅途上播放的音乐,这首来自“未来式演唱会”吉他手Yugomir Lonich和Marc Slutsky创作的作品,以轻盈的中板律动,带来一种既民谣又有淡淡民谣摇滚风格的听感。这不是典型张信哲的风格,但因为旋律与律动拿捏的恰到好处,也让被柔化了的节奏,就这样被张信哲带走了,带成了“哲式情歌”的又一种表现方式。

用个人风格去克制音乐风格,并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也在《清风徐来》和《无别》这两首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风徐来》是这张专辑两首重唱曲之一,来自已故音乐人赵英俊的作品。就像演绎《A Matter of Love》一样,张信哲对于这样一首空灵的作品,用的也是云烟与烟火交错的方式。所以,这首歌曲既有清风徐来,也有谈笑风生;既有水波不兴,也有人面桃花。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和声运用,更是让这首充满清风的作品,在清新中更洋溢着一种力量和力道。

《无别》是动画片《天官赐福》的片头曲,也是一首标准的OST古风作品。但这首作品出现在《就懂了》这张现代专辑里,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原因其实就在于用情这一点上。当古风作品越来越成为一种套路风格,歌手往往只是追求古典意境的还原,却忘了歌里的人、歌里的情,而张信哲正是因为在《无别》里,将“尝尽酸甜都无味”演绎的入味又有共情感,所以也就成了“就懂了”的一部分。

其实,往大里说,张信哲在《就懂了》这张专辑里的所为,不仅仅是一种乐坛的表率,也是另一种让人看到希望的榜样。

都说这是短视频加快消单曲的时代,于是大部分歌手,都为了市场,去做15秒的神曲,也为了可以不断曝光,所以放弃要求更高的专辑制作,而将精力放到一首又一首的单曲上。

当这样的音乐碎片化,慢慢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也让人误以为这才是乐坛的主流。而张信哲依然坚持用匠心的态度,花费两年的时间,以固定的音乐班底,以开放的创作态度,去做一张内外兼备的专辑,最后的结果呢?

那就是当张信哲用一曲《A Matter of Love》登上《为歌而赞》这个节目的舞台时,却意外地因为这种不迎合所谓时代主流的态度,而赢得了苛刻且不同圈层的百赞团认可。原本年轻的后者们,有很多甚至不知道张信哲,没有听过张信哲。但在听过张信哲的现场演绎之后,却不约而同被折服,当然也可以说是“哲服”。

这恰恰就是榜样的力量,通过尊重音乐的规律,通过匠心的音乐制作和演绎,不理会时代的束缚,让好音乐保持好音乐的样子,让更多人能够真正听到好音乐,如“哲式情歌”这样的好音乐。

其实关于《就懂了》这张专辑的事,还没写完。说完了创作、制作、演唱,作为一张音乐专辑,实体唱片这个介质,还将通过摄影、视觉、文案,甚至唱片本身的材料和质感,来完成一张专辑最后的完美。

实体唱片的意义,在《就懂了》这张专辑里,体现的并不仅仅只是空泛的“情怀”论,看着用古董Heidelberg (海德堡)活版印刷机印刷的包装,那种古典时代手感的特制纸张,再加上明信片和Gary Barlow手写的《Lorelei》歌词(印刷)等等附件,《就懂了》在数字时代,也用这种具有年代感的质感,让美好的音乐以一种具象的方式留存下来。清风徐来但雁过留痕,留下的是音乐,也是与音乐有关的美好的一切。

听完《就懂了》,对“哲式情歌”无比“哲服”的同时,对音乐之美,也更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