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道德经》里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该怎么理解?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妙喻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觉而而知。灵寂常光,无为常为。檄是父母之气,孔流不净,四大假合,终是败坏。虽红尘滾滚,缘尽于眠。有圣有灵,境无亦无。终是虚空。所以要去欲回归方能自明明人。欲望是无明,不破见不了明明德本来!南无阿弥陀佛

2

您好,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这个问题,也希望给大家开阔一下思路,其实《道德经》妙就妙在它非教条式的言论,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甘泉,每个人都可以尝到其中的甘甜,或者说都能有自己的感悟,其实无所谓对错,只要从中所领悟的智慧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正向的指引,那就已经很好了!

原文句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古文今译: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我的理解:天地万物开始的时候叫做无,后来又有了,万物产生了,没有无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所以我们观察事物要从无和有的角度,常从无中去观照它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它的边际。

比如一个杯子,它为何会产生?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被称之为“杯子”?这是从无中去观照它的奥妙。这杯子出现了,它是怎么样的?都有什么妙用?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是从有中去观察它的边际。

3

感谢今日头条,感谢提问者,让我有幸这个问题。一问百答,个人理解,不喜勿喷。

为了更好理解《道德经》里的这两句话,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这两句话的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摘抄的这一章中的两句话,和提问者题中的两句话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不同点是我选择了其它版本的形式。文字不差,就差在标点上。根据上下文的连续意思和我个人对整个宇宙自然彻悟的经过证明,应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根据我对自然大道的彻悟,宇宙自然万物的造化三段过程是这样的。一,常无的状态,起初这个宇宙自然本体是个无明的意识振动气球体。二,常有的状态,意识人格化,同时岀现了天地(不能运动的死物质、方向一致,黑白不一的小天地也叫原子灵魂晶体状组合),此时道中只有天地人三元素,人动天地不动。三,无常有的状态(自然万有)。但现在乃至未来,宇宙自然仍是天地人三元素,只是在这唯一人格神的主动作用下,天地与人三合一体,浑然而动。

根据我对自然大道的彻悟,我翻译一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

道理可以尽量描述道,但祂(道理)不是常恒的大道。道这名称可以暂时是祂的名,但也不会永远叫这个名称。无明又无名时,祂是天地的初始,有明又有名时(道天地人),祂是万物的母亲。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做事,可以感悟(内观)到自然大道内在不可思议的妙理。如果经常处在有欲望的状态中做事,只能看到自然大道无常的表面现象。自然大道内在的妙理和表面现象,同岀于自然万物之初的那个道,只不过叫法(名称)不同罢了,都是原本实体的化现,真实实在真实,所有的疑惑(问题)都可以从这里解决。

4

无名,本是天地之始源,是混沌初开之

道;有名则是万物初生之始。

所以,大家要从那细微未节处,不可言

传,不可名状处去体察道的存在,道的

精微之奥妙。也要从物的形象、物的形

5

老子本义:恬淡虚无,守静息欲,道之幽、深、玄、渺生生万物之妙自然显现;应物现形,精研细查,则万物生长壮老,森然罗列明明白白。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欲,形而上者,生物之道无;形而下者,化物之形器。有无相生,生化随形。

细思之,王阳明灭人欲存天理,格物至知,知行合一,与无欲渺,有欲徼同出一理。

佛教,五蕴皆空,六尘不染,彻悟本来面目,本性清静,湛然不动,是为常无欲。应物现形,化身千万,随缘化物,临机应用,不失其宜,明见万物以渡化。

6

想读懂古典中的原意,必须从文字的本义入手,才能真正与圣人的思维同频。

来自《道德经》第一章,观妙:

恒无欲,以观其眇(妙);

7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恒无欲,以观其妙","妙"是奥妙,是自然的变化。我无欲时,任一切自然自在,不为我所确定。我不想认识什么,看什么都无欲无识,则一切自然,见亦不知,这就是"妙"。

"恒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界的意思。有欲认知,就会盯住一个东西看,盯住它不放,这是人的主观界定。主观界定了,知就落在里面了,这就是"徼"。

老子这句话是由知讲欲。老子讲了欲的两面:一边是无欲,一边是有欲。无欲是返本,有欲是有用。知的境界可以分为无名与有名,那么欲的境界就可以分为无欲与有欲。无欲与有欲又是开始,是更深一层的道见。

知无欲,则为无欲观。无欲观,所见也就无名,由此就可以进入"无名天地之始"的境界。此时知在自然,自然变化,不可思议,也未曾思议,所以我见而不知,睹而不识,我不能预测,也不能掌控,所以才"妙"。

8

老子所说的“无”和“有”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要说观察它的奇妙,我们首先应该让自己达到圣人所说的常“无”境界标准。比如圣人常以“百姓的心为心”,常以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这些种种,说明了只有真正拥有平常心,方能在平心气和的状态中真正领悟到老子所说的“无”生“有”的真正奥秘。

而如果以“有”观“无”,只需要从“有”中观察他们的运行规律,比如说从已经存在的宇宙中观察星际运动,星空能量以及宇宙物质等等。

相对于,从“无”中观察“有”,我们现代科技更有优势的正是从“有”中观察“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已知的“有”中,最后观察到“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边缘。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能从微观世界观察到号称非常小的“上帝物质”,这个不正如老子所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一样的意思吗?

9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释文:

所以恒久的“无”,要来考察事物是怎么产生的;恒久的“有”,要来观察事物是怎么存在的。

注释:

10

加关注多交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但又不同于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常道”。“名”是可以用语言“命名”的,但又不同于已经用语言命名的“常名”。(语言只是一个符号用来代替,不同于其本身)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