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鸿雁传书的典故,《史记》上的记载与此有类似之处,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其扣留多年不见还,汉追问,曰苏已死,疑之,用计曰苏武之书信被雁儿带回,怎么死了呢?后终得释归。典故归典故,诗多用鸿雁传书。如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之五律结联就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还有相当多的诗句,这些词语的用法,与西楼,西窗一样,都是诗人的惯用手法而已,并不是他们真的用鸿雁传书。古代通讯不便,一马走单骑,可想而知!游子的优心想像能用鸿雁传书就好了。鸿雁能飞越万里江山,想得多美呀!这样更能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无助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有人说真的鴻雁传书,这完全是一种附会!

2

问题: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前言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朝使者想把苏武要回去,匈奴人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想出一计,说皇帝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苏武的信,这样才把苏武要了回来。

3

古代战争,利用风筝传送消息是有的。

风筝,我们古代叫“鸢”。木质的,形状似鹰(鸢)。据传,老木匠墨翟,还做过不用风线牵引,自己就会飞的木鸢。至于“纸鸢”,又是以后的事了。

古代除了用风筝传送消息外,利用“鸽子”传信,也确有记载。

至于“鸿雁”能不能传书或传情,本人学浅,还没发现足够的证据,不太好说。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在古人心里,鸿雁本来就是“信物”,在其身上寄托心愿,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如果非要表个态,那就说“莫须有”。

补充一下,古时用“家犬”送信,也确有其例。

4

心情的一种寄托。汉代细君公主所作《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元丰年中,汉武帝把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和亲远嫁乌孙国国王猎骄靡。由于语言不同,水土不适,细君公主非常悲愁,所以作了此诗《黄鹄歌》思念家乡时就娓娓低颂,以解内心思乡之苦。猎骄靡死后依风俗下令让细君改嫁其孙须靡,生下一女后,心情恶劣不久就郁郁而死,死时才二十五岁。作者借物寓情,用南飞的黄鹄寄托自己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内心痛苦忧郁的复杂心情。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翔浅底水成纹。

只是寄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