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分类:

1、根据影响类型分类: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2、根据危害程度分类:  

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根据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类:

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

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拓展资料:

1、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工信部建立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按照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公共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有网站、短信、微信等多种形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突发事件

人民网 工信部明确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分级预警、应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2

突发事件分为哪四类?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扩展资料:

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应急救治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既要针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规范的“标准预防”措施,又要根据疾病传播途径进行特殊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口罩和防护面罩的使用

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传播、进行进行有创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防护面罩。按照规范要求,正确佩戴护目镜、防护面罩。

2、手套的使用

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重复使用,脱手套后及时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防护服应符合GB19082的规定。以下情况应穿隔离衣: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以下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按照规范要求,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

4、防水围裙的使用

防水围裙可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在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5、帽子和鞋套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帽子。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有污染是及时更换。

6、手卫生

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穿脱隔离衣摘手套后应及时进行手卫生。

7、正确进行医废分类和处置,做好环境的终末消毒处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突发事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如题

突发事件包括种类如下:(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2)按照危害性:轻度、中度、重度危害(3)按照可预测性: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5)按照影响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地方性突发事件。有限范围发生,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当地政府应急处理机构应对,无需外来协助。但当地政府有责任义务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伸和恶化时提供援助。(6)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7)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拓展资料:突发事件特点如下:第一,引发突然性。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第二,目的明确性。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三,瞬间的聚众性。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第四,行为的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第五,状态的失衡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突发事件百度百科

4

突发事件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什么类别

  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性/紧急性:突发事件突然爆发,要求立刻做出有效的应急反应,在时间的紧迫性上往往刻不容缓。  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规模常常超出人们的常态思维之外,如此复杂性让人无法有效地预测,其变化的规律往往没有经验性的知识可供指导,所以针对它的应急组织必须采取非程序化决策。  第三、危害性:突发事件除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妨碍心理健康外,同时有巨大财产损失,还会影响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以及社会安定,许多突发事件还具有后期效应和远期效应。  第四、相对性:同样的突发事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造成的危害性不一致。五十年前发现一例天花不算是突发事件,现在发现一例天花便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类别  对于突发事件的类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包括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可预见性和可控性等。在我国,基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5

《新闻采访》中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工作?

我也需要知道这个,估计咱俩是同学。

6

我国土地类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置对策,求各位大神速度回答,十万火急!!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概念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的法律界定是: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学术界界定主要有:①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②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③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④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⑤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地质灾害的类型①按致灾进度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矿坑塌陷、黄土湿陷缓变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②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a、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b、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c、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d、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煤、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e、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塔变形、垃圾堆积等;f、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g、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h、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砂坝、浅层气害等;i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j、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k、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l、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流干(地下水位超储常下降)等。3、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等级划分对已发生的地质灾情和危害程度按《条例》第四条划分;对有潜在危险性的地质灾害险情和威胁程度的分级参照《关于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86号文件精神划分。(依据:因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或者潜在危险、受威胁人数、潜在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与危害程度(威胁程度)分级标准分级 灾情 险情 死亡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威胁人数(人) 潜在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小型 ﹤3 ﹤100 ﹤100 ﹤500 中型 3~10 100~500 100~500 500~1000 大型 10~30 500~1000 500~1000 5000~10000 特大型 ﹥30 ﹥1000 ﹥1000 ﹥10000地质灾害的预防(一)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1.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和群测群防点。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和市(地)级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县级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乡(镇)国土资源所组织实施;行政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2.乡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职责由乡镇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乡国土资源所所长,担任乡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1)根据县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实施方案,编制本乡镇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工作方案的实施。(2)现场辅导监测人员选定监测点位、设置监测标志;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对监测内容、测量方法、观测周期、记录格式、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等提出基本要求,并监督上述工作要求的落实。(3)对各隐患点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掌握每个隐患点的基本特征,跟踪每个点的监测工作动态,建立群测群防点档案。(4)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对灾点动态进行月际变化的趋势分析,根据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指导监测人员及时调整监测工作。(5)填写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并发卡到位。(6)定期向县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报送监测数据或资料。(7)向乡政府提出发布紧急疏散避灾命令的建议,协助政府开展疏散避灾工作。危急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3.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职责(1)按照乡(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本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2)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指导下,填写防灾避险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3)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对隐患点进行日或周际变化动态的趋势分析,根据变化动态情况,及时调整监测工作,并将调整情况报告上级网络管理机构。(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难;经上级主管部门授权,在危机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二)地质灾害灾情明白卡的发放根据已圈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由政府部门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将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诱发因素、危害人员及财产、预警和撤离方式等内容填入卡内,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并向村民解释。向受地灾威胁的群众发放地灾避险明白卡,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有效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但要让明白卡真正明白起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把好三个关口。一要把好明白卡的填制关。明白卡中填写的信息是受灾群众获取防灾避灾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正确应对、处置险情,有效开展自救互救的“安全手册”。要填制出一张可行实用的明白卡,一方面要围绕正确“防”、有效“避”,正确理解明白卡设计内容的主要用意。另一方面要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户一策设计好避让措施,确保每户受灾群众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有序地撤离出危险区。例如,本户注意事项中,要填写禁止一些对灾害体有影响的人为活动,以及注意观察、及时上报一些异常变动情况等内容。二要把好明白卡的发放关。明白卡不能一发了之,必须让受地灾威胁的群众真正弄明白平常注意什么,遇险怎么办,从而用科学的方法减灾避灾。明白卡发放人员需要耐心细致地向受灾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重点要将明白卡中的预警信号、逃生路线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灾群众,让每户受灾群众都能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特别对农村偏远地区一些文化水平低或有留守儿童及智障人士等一些弱势家庭,更要想方设法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并给予特殊关照和保护。三要把好明白卡的核查关。在发送明白卡时,应进一步核查明白卡中的内容是否与该户实际情况相符,避让措施能否达到避险效果,以确保万无一失。譬如,填写的该户家庭成员情况是否准确,预警信号对该户是否适用,实地核查避灾路线的设计是否合理,一些帮扶人员是否落实到位等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三)地质灾害巡查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与报告。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对已经掌握的地灾隐患点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巡查,同时要加大对可能发生地灾的地段进行排查。 (四)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迎接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二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拟选址位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此款规定是把部分审批类和备案类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前到预审阶段进行。第八条规定: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核准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当在用地预审完成后,申请用地审批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矿产资源压覆情况证明等手续。2.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建设工程诱发或者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编制评估报告的技术活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流程是:地质灾害评估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收集相关地质资料以及到现场进行调查(含简单勘察)→针对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确定评价范围→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灾害类型和评价要素→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进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编写并提交评估报告或者说明书。3.为什么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8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各种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造成或者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剧增,危害加大,究起原因:一是工程选址时不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将居民点、重要工程选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最典型的是三峡移民搬迁中湖北省巴东新县城的建设问题。由于新县城选址时未做地质灾害评估,在许多高楼建成之后才发现新县城建在了一个古滑坡群上,致使1995年新县城连续出现严重的滑坡灾害,损失惨重。二是不适当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如在工程建设中大量开挖破角、随意推土弃渣等。事实已经证明,这样在项目选址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在后续勘查、设计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或避让或预防或整治,才能收到事半公倍的减灾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公半,后患无穷。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认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还会大幅度增加。只有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才能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通过近年来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实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约束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科学决策,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工程风险和维护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可见,进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既有实践基础,又对规范、约束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减少认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时,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一)地质灾害应急类别: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临灾应急: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称为临灾应急。灾害应急:地质灾害发生后,即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称为灾害应急。(二)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快速反应、综合协调、分级分部门负责和依靠科学、因地制宜。具体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职责由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规定。(三)怎样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减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四)应急处置程序1.当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时,立即核实情况,并按速报制度的要求分两条线上报,一是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二是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2.根据实际情况,适实启动应急预案。3.应急响应,在政府领导下组织抢险救灾。4.抢险救灾结束。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县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宣布应急响应结束。5.总结经验教训。地质灾害防治包括:调查、规划、培训宣传、监测预警和应急、工程治理。地质灾害应急是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应急调查和应急管理。应急调查主要由地质专家、技术人员和地方国土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参加。应急调查的基本要求是:1.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类型;2.人员伤亡和损失,影响程度;3.已采取的措施;4.灾害性质和成因;5.后续危害评估,提出建议和措施。应急管理主要是管地(避灾场地,恢复重建用地)、管天(同气象部门合作,做好降雨地灾预警)、管人、管项目。

-

以上是关于突发事件分类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