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大家过春节时吃的“饺子”有什么来历?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春节吃饺子,一般来说,是在除夕夜里就要吃。这个习俗,在明清时期就有了。除夕和元旦,是新旧两“岁”的交替,具体的时辰在“子时”——按现在说,就是23点至凌晨1点——这个时候,“更岁交子”,全家一起吃饺子,恰好与“交子”谐音,象征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幸福平安。

明代宦官刘若愚写了《酌中志》,里面记载,明宫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就是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清初文人王誉昌在《崇祯宫词》上注曰:“翊坤宫近侍刘某善治扁食,进御者必其手造也”——进奉皇帝的饺子,必经他亲自手包。 上面说的,饺子已经有了两个别名——水点心和扁食,其实再早还有别的更多称谓。

据说,饺子最初来自东汉神医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恰值冬至,他看到一些穷苦人冬天手脚耳朵生冻疮,就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祛寒药放在水里煮,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再煮熟后,让患者连汤喝下,效果很好。所以,最初的饺子叫“娇耳”,连汤一起吃,并且是在冬至。 及至三国和魏晋南北朝,“娇耳”的名称改成了馄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九》,专门讲了“水引馄饨法”。改这个名字,大约和汤不清爽有关——馄饨也就是馄炖。

从三国时期一直到唐代,馄饨均是“饺子状”,三国的像“月牙”,唐代的如“偃月”。在唐代,除去水煮之外,还有了蒸的馄饨。此时已经完全是美食了。

晚唐才子段成式的书中,写了食品汤,里面有“牢丸”,也是指的饺子,还叫“粉角”——这是最早和饺子沾边的说法。明代张自烈写的《正字通》里说:唐至宋代,北方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饺子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来的。

2

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饺子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北方地区,几乎每一个重大的日子都离不开饺子这种美食,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大年小年元宵节,只要是节日,饺子就一定会出现在饭桌上,春节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地方吃饺子已经成为了过年必备节目,这是因为晶莹剔透的饺子除了美味之余,还有特殊的寓意。

饺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三国魏人张揖《广雅》记载,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形如月牙形状的食物,被称为“馄饨”,和现在的饺子基本类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混着吃,现在很多人仍然喜欢这种吃法,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做“馄饨”。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了,那时的饺子也叫做“扁食”。人们一般会在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之前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又因为古代的纸币被称为“交子”,饺子的“饺”正好谐音“交”,形状也酷似元宝,所以有“更岁交子”、“招财进宝”之意,人们认为在除夕时吃饺子,可以祈求来年幸福吉祥。还有一个说法是,饺子谐音“骄子”,在春节吃饺子,有期待人丁兴旺,家有骄子的意思。

3

#丁酉新春#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与此同时,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固冬至时人们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谢请。

是问春节吃饺子的起源吧?

首先,不是所有过春节的人都吃饺子。

各地过春节吃的美食可谓各种各样,饺子只是其中一种。

饺子的子,只是一个后缀词,读轻声,与子丑寅卯的子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只是书写一样。

5

自从我记事时过年都吃饺子,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吃饺子也是把一年的酸甜苦辣包在一起吃悼,也可以说团团圆圆包在一起。

6

饺子来源于年末岁尾交子,饺子刚开始作为过年贡品元宝形状食物,是用来祭祀用的。后来叫的习惯了就变成了吃的饺子,这也是为什么说过年吃饺子的来源,因为它原来是给神仙吃的。

7

关于来历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

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8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相传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丁酉新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饺子是北方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