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的河洛指的是哪里?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这个问题,因为洛河发源于陕西,而陕西境内恰巧有一条流入渭河的北洛河,所以有的人就出来占了。话不多说,逐条上证据。

一,三代之居,陕西北洛河与黄河之间尚无三代都城。洛阳附近南洛河与黄河之间的河洛盆地中有夏都斟浔,商都西亳,周成周,王城。

二,古时伊洛联用,陕西境内无伊河。《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敢问此处洛字指北洛河?荒谬!

三,洛汭二字文献常用,汭字指两河汇流。北洛河入渭水,两河交汇有什么?南洛河入黄河,交汇处于巩义西,交汇处有二里头遗址和西亳遗址。除此之外还有伊汭做旁证,伊河汇入洛河,同入黄河。

四,某些人言,自曹魏前洛字专指北洛河,雒字指南洛河,从不混用。那么,周公营建的是假洛邑?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说明原名就是洛阳,难道光武帝穿越到曹魏之后了?

2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司马迁这里说的河洛指的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外围可到汾渭平原。为什么呢?这就是涉及到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建都问题。因此,以下笔者就分别分析夏商周建都与洛阳的关系,从而揭开“三代之居”的真实所指。

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在洛阳。

众所周知,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据《史记·夏本纪》载,禹是河南登封人,因治水有功(大禹治水的故事人尽皆知),收到了人民的爱戴,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刚建立时,定都在河南登封,后迁都到洛阳,直到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夏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唐代司马贞在给《史记》做的《索引》里讲:“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即洛阳龙门)在其南”。可见,有夏一代都城主要建在洛阳。

而且,随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被完整证明了就是夏代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了相当规模的都邑,面积达3平方千米,还出土了大量的贵族用品玉器等,根据碳十四测年,这些遗迹遗物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与夏朝年代也相吻合。因此,夏朝都城就在洛阳是有根据的。

商朝有一半时间定都在洛阳

商朝的祖先是契,也是河南人,契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地也在河南。汤建立了商朝,《史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唐代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可见,商朝建立后建都在洛阳,并且洛阳作为商代的都城达200多年,安阳的殷墟,是最后一次才迁过去的。

周朝建洛阳为“周”

周武王灭商以后,回到洛阳就立即决定在洛阳“定天宝,依天室”,营建都城。

3

南洛河古称:“雒水”。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部与蓝田县秦岭箭峪侧木岔沟。

北洛河古称:“洛水”,全境皆在陕西,流经大荔、宜君、黄陵、志丹等地。

而司马迁《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以为中岳”。而并不是“皆在河雒之间”,“嵩高”也不是嵩山,因为在汉以前就没有中岳嵩山和如今的中岳嵩山是两码事。

首先在汉以前,西岳是指吴岳山,中岳是指华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那时可没有嵩山,那时河南嵩山叫外方山,外方这意思很明显。 而司马迁的嵩高为中岳是指华山。“嵩”在这里不是嵩山,而且形容词,古文字中“嵩”通“崧”“崇”。崇高为岳,古代用嵩高也形容衡山和恒山。这些古文献中记载颇多。

即便不管是洛还是雒。首先都源自陕西。

4

都是酒后乱语,无事闲聊。只有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证。

5

此话出自《史记·封禅书》: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至山东。”

先来说说“三代”,毋庸置疑是指“夏商周”三个封建王朝。

【夏朝】

由“五帝”末期过渡而来,当时文字尚未成熟、未有记载,只是口耳相传编纂成书。在如今的考古学不断向前推进,一一都得到印证。

6

作为一个陕西人,听到这么多解释硬是说河洛地区在陕西,我真心脸红!中原特指河南地区!

7

8

有人说河洛之间在泾河、渭河、洛河之间,我不禁哑然失笑,九年义务教育白学了吗?就算眼睛再瞎,也该知道河洛指的并非三条河啊!

那么,河洛指的是哪些和呢?根据老夫夜观天象,推古算今,原来这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洛指的是尼罗河。河洛之间呢,便是中亚和北非这块儿地方。

看来,司马迁这小太监还是有点儿本事的,竟然对其他文明的硕果,也是了如指掌,实在是令人钦佩。

河洛之间的这三代之居,又是哪三代呢?

第一条代,很明显就是尼罗河沿岸这一代。在尼罗河水的滋养之下,古埃及文明率先世界成为最古老的文明,并且修筑了诸多伟大的古迹。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辉煌的金字塔,以及神秘的帝王谷。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