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与现代七夕,都有什么活动?怎么过?
1
话说七夕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或者带自己的小女朋友一起出去游玩,恋人,情人相会的节日,当然了这是现在年轻人是这么想的,说七夕,那就要从起源说起,那么七夕是以古代牛郎织女为载体的一中节日,发源于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主要是在节日当天去祈福,乞巧,以女性为标杆的一个节日。
为什么说以牛郎织女为载体呢,因为这个节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一段神话故事,两者不可分离。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星象文化中人们对于探索宇宙的奥秘又浅到深,直到给天前的星星逐渐取名称,那么其中织女星和牛宿星这两者被称为牛郎织女,人们便有了这个故事。
此后便有了七姐诞这个节日,这个是什么节日呢,就是七姐,七娘,的诞辰,这就是以织女星编织云彩寓意纺织业和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祈求平安。
那么为什么古代又叫乞巧节呢,是因为到了七姐诞这一天,妇女们祈求七姐这就是织女星能赐予他们心灵手巧,婚姻幸福,所以此后慢慢演化刘被称为乞巧节。
2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七夕节,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做是“中国情人节”。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宁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古人过七夕的风俗:染指甲、拜织女、乞巧、拜魁星、迎仙……均为七夕民间风俗。
七夕的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3
古代七夕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穿针乞巧,投针应巧,结蛛网乞巧等方式)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因此,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
现代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