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三顾茅庐的故事肯定有,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有人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那么我们来读一下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

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3

。我的答案是,确有其事,史有所载。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通过《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述,已经广为中国人所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指出《三国演义》与史实相悖之处,所以自然也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三顾茅庐也是罗贯中妙笔生花之作。

到底有没有呢?其实翻一下《三国志》就很清楚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么记载的:

4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给我们讲述了太多的经典故事和历史史料。里面英雄豪杰辈出,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齐心协力,肝胆相照,正应了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其中有一处经典之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自己的军事,完成自己的霸业。刘备贵为皇叔,只闻诸葛亮其人,未见其真实才能,怎么做到亲自去请三次呢?

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无路之下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一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各自武功本领均在万人之上,单打独斗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说到带兵打仗,以谋略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刘备感到很无助。身边缺少一个谋士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说卧龙先生有安邦治国之才,得其可得天下。

5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这也直接证明了诸葛亮的确年少出名。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名气,还是因为司马徽的推荐给诸葛亮加了很多分,如果没有司马徽的加持可能诸葛亮就没人知道了。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甚至连战场都还没有上过,为什么刘备就如此信任他呢?诸葛亮出仕只有26岁,而刘备已经40多岁了,在非常讲究长辈有序的古代,刘备放下身段去请诸葛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三顾茅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总感觉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说法并不是那么靠得住脚,因为刘备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这么做,而只有一个理由会这么做,就是赌诸葛亮的确是位旷世奇才。那刘备最后真的赌对了么?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刘备不亏,但诸葛亮的确也没为蜀汉打过多少胜仗。而且根据记载,刘备一行人投奔刘表后一共在荆州待了六年,为什么刘备要等到最后一年才去拜访诸葛亮呢?如果诸葛亮真在当地非常有名,那刘备肯定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号,第一年就找上门去了,所以这也是三顾茅庐的大bug之一。

不过有人解释,刘备三顾茅庐是分了好几年才完成,并不是隔几天就去诸葛亮家找他一次。毕竟刘备等人也是挺忙的,虽说在荆州但也没能闲者,所以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他不在家就等了几年才去的第二次,当然这种解释感觉也说的过去。而且隔了这么多年刘备都没有忘记诸葛亮,可能让诸葛亮更是加倍感动了。其实刘备当时非常需要召集更多人才加入自己,他知道投靠刘表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曹操南下刘表也无力抵抗,所以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那三顾茅庐还有哪些疑问呢?就是在古书《九州春秋》中记载,刘备其实从来都没有三顾茅庐过,真相是诸葛亮主动找上刘备要求能够加入其团队。如果这才是真相的话,那诸葛亮神一般的人生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从出仕到死一直都是绝对的主角。所以人都要以诸葛亮为核心做事,起码在演义当中诸葛亮算是绝对的核心人物了。但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写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出师表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写的么?

感觉这个问题也是无解了,至于你想选择哪个版本的答案相信其实也都可以,毕竟这段历史离我们实在太过久远,很多真相已经被埋没了。不过诸葛亮亲自登门找上刘备也算是合情合理,看得出来诸葛亮还是有抱负的人,不甘于平庸一辈子,所以他需要为自己争取机会,而刘备就是当时诸葛亮最好的选择。所以诸葛亮刚加入刘备时也并没有被重用,这样看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6

《出师表》是真的,那么三顾茅庐也就是真的,因为《出师表》中明确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若无此事,诸葛亮也不会写下这句话。

7

应该是真的。毕竟人家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里写的明明白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的自述之文,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条我觉得是铁证,可以盖棺定论了。

8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易中天品三国,里面关于三顾茅庐有讲解,可以看一下。

我的观点是不存在。首先三国演义是一本著名的小说,并不是真实记录一些历史,还有听一些品三国的教授说这个三并不是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最后就是刘玄德比诸葛孔明大了20岁左右,根据记载在刘备招贤纳德时差不多已经45岁左右不可能多次去找一个20多岁且没有多出名的人。

9

刘备历史上有没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个问题第一反映就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要背诵的诸葛亮《前出师表》,里边明确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篇文章是不是诸葛亮所写,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有争议的是《后出师表》,既然《前出师表》确定是诸葛亮所写,那么他的可信度是否有怀疑呢,显然诸葛丞相“忠武侯”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他在写这篇文章时自己在蜀汉的地位众所周知,没必要没动机通过强调“三顾”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地位。其次,这篇名作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奏书,作为臣子向天子的报告,应当如实禀告,不应夸大其词,否则就是欺君之罪,对先帝也是一种不尊重,这一点诸葛亮不会不意识到。

另外,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写《前出师表》所经二十多年,很多知情人还健在,与实情不符,何必受人于口舌。这是历来大多数的正方观点,正史《三国志~先主传》也记载了相关内容,“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持正方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南北朝的裴松之,他是肯定“三顾茅庐”之说的重量级人物。他也根据《前出师表》认为“非亮先诣备,明矣”。虽然裴松之了解有不同意见,但他认可学术问题求同存异。

而反方观点主要是根据比三国志成书早的三国时期魏人鱼豢的《魏略》。在曹操兵临荆州之前,诸葛亮曾亲赴樊城求见刘备,因诸葛亮这时既年轻又没名气,受到刘备的冷落。

10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会晤,也诞生了《隆中对》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不过是刘备先去见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去见的刘备,历史记载中还存在诸多疑点,我个人更趋向于诸葛亮先见的刘备,分析如下:一、正史观点相抵啎。 三顾茅庐一词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乃是演义化的故事,在此不作为探究的依据。《三国志》中记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顾此书观点为备见亮。可是在史书《魏略》中记载“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亦云“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二、诸葛亮是否够皇叔三顾的分量 诸葛亮出山时不过26岁,而刘备此时已经46岁,虽然还未雄霸一方,但也是身经百战,也可以说见过不少的谋士。要让刘备对一个毫无建树,空有理论的书生礼贤下士还有点难度。《魏略》中记载“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这就是说刘备开始并没有把诸葛亮当做什么有本事的人,因为年少,也就等闲待之,从侧面应证了诸葛亮的处境和价值,还没有能力够刘皇叔三顾茅庐。 三、无法解释的时间问题刘备从离开袁绍,投奔刘表后,在荆州待了六年左右,如果诸葛亮声名远播,或者刘备求贤若渴,为什么六年时间都没有见面?如果说刘备确实多次寻找诸葛亮,也不至于找了六年才找到吧,本身诸葛亮当时就被徐庶推荐过了,在当地名仕圈里也算是网红一枚,再怎么解释,也说不通为什么刘备迟迟没有去见诸葛亮,唯一可以参考的因素就是刘备一开始就没把他放在心上,甚是没有去见过诸葛亮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三顾茅庐不一定为真的原因,当然不论如何,诸葛亮的和隆中对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此也只是权做交流,那么大家对史上的“三顾茅庐”又持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踊跃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