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大家为什么都讨厌妙玉?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他自称是“槛外人”,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始终静静地一个人独守在拢翠庵,想要在槛外的世界中寻找一份超脱自得,但却仍然未能卖出城市的门槛。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语出于官宦之家,自幼多病,狠心的父母竟把他亲生女儿送入空门。如果常住苏州玄墓山,虽然“人山不深”,也还是一个隔离城市便于修行之地,师傅偏又带着她进京。她的师傅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喻等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还没有广求佛道遍访名山,却梦一般的住进了贾府的名园。从官宦之家投入空山古庙,又从空山古庙,投入赫赫豪门这是什么“缘法”定下来的“出家人”的行径?贾府的主人为了妙玉出身好,品貌佳,既然赏赐了一个破格的体面。“礼聘”入园,从此就被拢之在拢翠庵中了。可是来到这里,既非主人,又非作客,既非小姐,又非丫鬟;原来自己竟和那些花鸟虫鱼一样,做了当今贵妃娘娘省亲别墅中一种高雅的点缀品。 妙玉同黛玉一样充满雅洁之气。但是其高洁孤僻、曲高和寡的个性,却比黛玉还剩三分。因此,她很难得到世人的认同,尽管大观园中同龄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人能同她心灵交汇。宝钗说她“怪诞”,李纨说她“可厌”岫烟与她相交多年,却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妙玉沏茶用的水是梅花上收集的雪融化的;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嫌脏扔掉了,到惜春处闲坐,竟自己带上茶具……这样的“高洁”,确实不能入世人的圈子。因此,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却总是独自一人心中的孤独无人可述。说她孤苦,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心中尘念末绝。她对宝玉有着若有还无的感情,也许是由于礼教条规,也许是由于自尊孤寡的心理,她努力克制着自己。可见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正值青春芳龄的她,却难以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静无为。宝玉过生日,她送去贺贴,宝玉到她庵中吃茶,她递过了自己的杯子;与宝玉闲谈她免不了耳热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别人要不来,宝玉一讨既得……“云空未必空”,妙玉到底还做不到一了百了。而宝玉对妙玉只是一种敬重之情,在他的眼中,对于妙玉谈及世俗的儿女之情,即使偶有闪念,也是罪过。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而这对妙玉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眺破秋眸只见愁,逍遥心迹不能游。铁槛中外无足境,歧途茫茫泪自流。” 在大观园中住定下来的妙玉,心里认为大观园曲折回环的围墙,对自己来说,就像是金鱼的玻璃缸和鹦鹉的金锁架!所谓“出家”原是意味着要求解脱作为一个普通世人的苦恼,也就是说要通过“修行”而获得高于“凡人”的境界。在庸俗污浊的贾府、香罗艳粉的大观园中,不是明枪暗箭,就是惨绿愁红,比起普通“凡人”的处境,压迫与反抗,享乐与哀愁、诱惑与挣扎、更为尖锐、复杂。对正值芳龄的妙玉来说在这个金鱼缸和鹦鹉架里所遭遇的考验比一般社会的“凡人”还要更严酷十倍甚至百倍。 命运的虐待是妙玉感受到大观园中的小姐丫鬟们体会不到的矛盾与痛苦。别人生活在现实中,而她只能置身于现实之外,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仅限于古佛,青灯蒲团,经卷吗?又不是,在栊翠庵里,她还可以摩弄欣赏自己带来的一些名贵华美的古玩杯盏。她的足迹也还可以“偶出禅关”去和惜春下棋,深夜月明去听湘云黛玉联诗又还有些意外的“袭击”,例如宝玉突然走来乞讨红梅,贾母突然就率领宝玉、黛玉、宝钗以及刘姥姥等大队人马闯入了她的“净土”。因此尽管她常念诵着“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个馒头庵”这样看空一切的诗句,而现实生活中外来的干扰却无法真正杜绝,那么这个少年尼姑低眉打坐在蒲团上的时候,到底是“因色,因空见道”呢?还是苦苦的与自己“人人”的感觉搏斗呢”。

“妙玉”在贾府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人家都认为她太孤僻了。作者在《红楼梦》序曲中为她杜特撰的曲牌叫《世难容》。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又说“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不但贾府许多人讨厌她的“好高”“过洁”,连家境贫寒依靠薛宝钗周济的邢岫烟姑娘也“嫌”她是个“僧不僧俗不俗”的。这也许因为她们过去相熟,而能从妙玉外边的冷透视到她内心的热才更反感吧?可是妙玉的外冷内热,是受了非常沉重抑制的结果,难道这不值得同情吗? 妙玉鄙视庸俗卑劣,几乎对谁都不屑于接触。但她除和惜春下棋谈笑外,对黛玉和宝玉并没有表现过厌恶或轻视,而“目下无尘”的黛玉对妙玉也无微词。切说黛玉湘云秋池深夜联诗,妙玉从旁窃听,共感哀凄,把她们请入拢翠庵休息,自己一挥而就的给她们续作完篇,这不是很热情的与黛玉湘云共鸣吗?她续作的诗句有“”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形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如果写大观园的具体物景,哪用的“神鬼”“虎狼”的词句呢?这是写出她们生命历程的既悲凉、又凶险。从妙玉的气质与才华看来她不逊色于黛玉! 有时,妙玉似乎真的看破了红尘。但她与宝玉的交往以及她对宝玉的态度也说明她并非“世外之人”。作者也许有意不明写宝玉到拢翠庵讨要红梅时两人的接触情况,但在别的场合都写得既准确又新奇,那自称“浊玉”的公子常常睁大了好奇的眼,望着着天边芳草,雪里红梅,期待着些例外的接触。宝玉过生日的第二天早晨,居然发现了一张粉红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这使宝玉受宠若惊、手忙脚乱了。当然不敢随便覆她;就先去请教了别人,然后亲自把覆柬送……到拢翠庵门口,从门缝里塞进去,便悄悄地回来。不是这样深细地对待,恐怕不能适应妙玉的性格。只有宝玉才能体会到妙语内心独有的矛盾吧?宝玉知道妙玉心里厌恶众人弄脏了她的地方,于是在将要离开拢翠庵以前,对妙玉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 作者把妙玉塑造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子,表面看来心境与尘埃,实则蕴畜着炙热的情感与要求。可是社会的规定扁不允许她插足与现实,对于享受人生或改变环境一概无份,而他又无力使自己真的如“槁木死灰”。无端地被迫脱离尘世的目标,又抵不住种种外来刺激与吸引,以致自己内心越狼狈越矛盾,在人面前表现的越矜持,精神世界中的抑制于冲击,永远不停地折磨着年轻貌美的妙玉,这就是她注定永远得不到解脱的苦恼。

在《红楼梦》中,妙玉既不能逃入深山绝壑,更不能还俗嫁人,她的前途将会是怎样的呢?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让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使妙玉心动脸红,回到庵里坐禅,对自己丧失了抑制力量,乃至“走火入魔”。在妙玉久经抑制的精神世界里,产生这种高度猛烈的冲击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写法,基本上符合原作者“欲洁何尝洁:云空未必空”的评价。虽然作者对妙玉也有些嘲讽,但实质上他是把妙语当作了悲悯的人物来看待。《红楼梦》续曲说: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尘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者把妙玉的结局写成忽然被强盗劫走,这还不够,还要叫人发现受了侮辱之后的尸体被弃置道旁;难道因为原作有“风尘肮脏”和”遭泥陷”的两句话,就这样一定把妙玉的结局写的如此残酷粗俗吗?这是否违背曹雪芹本来的意图呢?这些都已经无可考证了。难道他把妙语当做一个伪善者了吗,而以如此严格的惩罚?

2

大家都讨厌妙玉,那是因为你所说的“大家”都还没读懂妙玉,都没弄清妙玉的身份,方才莫名其妙的讨厌妙玉。作者就特别欣赏妙玉,所以,才给他名字带“玉”字。红楼梦里带“玉”名字不多,分别有: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林红玉、蒋玉菡、玉爱、玉钏、妙玉、玉官、茗玉。大家是否讨厌黛玉、红玉、茗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