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写的,还能这么出名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楼主提的问题甚是疑惑,如果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自然就会文风突变,画风突变,那么我们在这里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乃性情中人

李白一生好游山水,性格豪爽,好饮酒,好结交朋友,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大而广,成分也很杂,除了达官贵人以及文化圈子外,还有酒友旅人和“普通人”,大部分好友都是情投意合的兄弟甚至是“忘年交”,汪伦就是其中一位。

那年花开月正圆,李白得到了好友汪伦的“鸿雁传书”,到他的家乡去饮酒赏花。从汪伦信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美景美酒的诱惑。但凡性情中人“免疫力”都不太好,抵抗能力极差,尤其像李白这样的“大咖”级别的,更是不会轻易错过大自然的馈赠以及朋友的热情,于是欣然前往。

2

李白的短诗《赠汪伦》是一首只有四句的短诗,浅显易懂,並没有太深的含意,农夫觉得如果此诗不是出自李白之手,是不会象李绅的《悯农二首》那样太出名的。

纵观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以文,以歌,以画,以字……等而出名的人是很多的,例如:曹植的《七步诗》,王羲之的《兰亭序》,到现代的聂耳的《義勇军进行曲》,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但也有一些文,字却是以人而名的,就象李白的这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3

一样的,千古绝句,一份真情,空前绝后。

4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是李白天宝十四年(755)从秋浦前往泾县在桃花潭与汪伦相识,此间汪伦热情尽地主之谊款待李白,令诗人深为感动,临别之际乘兴赋诗赠与汪伦以表达其真情感受。此诗朗朗上口,言直意明,直抒情怀,由景及人,自然亲切。此诗非李白常人难及。看似白话一般,若无深厚功蕴岂能一气呵成。所以即使他人欲书恐怕也实难有此意境及影响力。当然也不可否认此诗与诗人的身份地位无关。正应了此语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

5

应该不会!

6

答:首先恭喜你答对了。名正言顺,,许多话语都是前人无名氏发明的,(像三字经、千字文等)并广为流传的。但是名人拿过来编写出来就是名句。因为人家是有过程的,有苦读、有钻研、有写作,有出名的代表作,是被众人普遍认同的名人。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说不行、行也不行。所以,有些名人的作品并不是都很出色的,但也传诵刊登,就是因为是名人。人是人不是神,都吃五谷杂粮,总有差距和不足,总有时代限制,我们只要有辩证的看待、吸收就行了。况且人的层次和人群不同,见仁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就不足为怪了。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人有烦恼,凡人有欢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拿来主义就用就好。又胡说万里,行在路上。

7

《赠汪伦》一诗,虽然不如《静夜思》那样妇孺皆知,也算是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一首白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可否认,此诗确实是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但是,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所写,它不会如此出名。

名人效应

为什么很多产品都要让名人代言?为什么很多活动都要让名人出席?这就是“名人效应”的作用。

8

李白的名气很大!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赠汪伦》这首诗里面有李白的名字,那么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李白名气大,才感觉到这是一首好诗呢?还是先看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9

有待商量。

10

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写的,真有可能不这么出名


成名前靠文章,成名之后,可能随便说一句,都能大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