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1
我想问这个问题题主应该是看过《康熙王朝》的,在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伟业的不世之功臣。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濒临灭亡的时候,是周培公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收服王辅臣,并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复台湾之时,正是在福建总督的姚启圣的帮助下,才最终收复台湾。在康熙面临着索尼和明珠两党的压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后击垮索明两大集团。
可以说在《康熙王朝》中这三人对于康熙来说都是最大的功臣,他们帮助康熙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业。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三人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局都不怎样,周培公被贬到盛京最后因病而死,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就自动辞官归隐山林,李光地被贬往台湾直至终老。所以在电视剧中他们这三人的结局可谓是悲凉,那么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的结局还是如此悲凉吗?这里澳古君为大家一一揭晓。
周培公
周培公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电视剧中功劳那么大,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劝降曾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在当年他的母亲因战乱无辜受牵连而死,自此孤苦无依,但因他曾经读过书,所以就被当地的县官看中成为了其幕僚。后清军入关替代明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因贵人的推荐得以进入清廷的内阁成为供奉。
2
简单地说,《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确有其人,但电视剧中的人物经历却与史实有着非常大的出入。
陈道明老师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是一部非常非常不错的作品,它的剧本脱胎于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既然是艺术作品嘛,肯定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为了更加突出矛盾,强化情节,吸引观众和读者,艺术作品都会有虚构、夸大、张冠李戴的情况,诸位看官也不用纠结于细节。
电视剧中的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三人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无论是他们在剧中的经历还是结局都与真正的历史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下面,土鳖君就从史实出发,为诸位看官盘一盘这三位熙朝重臣真实的遭遇和结局。
3
电视剧《康熙王朝》虽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历史错误,但是整体上还不错,跟着康熙一起沉浮,一起起伏,一起悲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里面的三个人物,知晓历史上他们的真实面目!
周培公
剧中,我们对周培公最熟悉的莫不是他画的那副《皇舆全图》,而且他还受到了重用,任抚远大将军。
但是历史上的周培公,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在三藩之乱,图海到平凉时,周培公向他上取平凉策,因而被招收为幕僚。后来劝降王辅臣有功,被封为山东登莱道。再后来死在了去盛京当提督的路上。根本没有画过《皇舆全图》!
李光地
在剧中,李光地因为众多孤儿上万言书而被重用,之后辅佐姚启圣施琅收复台,表现也可圈可点,于是入朝为官。不幸,深陷官场变了味儿,误入歧途,康熙害怕他成为明日的明珠索额图,因此贬他为台澎知县。
4
电视剧《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改编而成的,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都是康熙朝的重臣,周培公帮着康熙平定了三藩,姚启圣和施琅合作收复了台湾,李光地则是康熙斗倒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的重要助手,但在历史上,这三个人并非如此。
周培公:只是图海身边的一个幕僚
周培公本名叫周昌,培公是他的字。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流落京城。小说中说康熙微服私访时偶遇周培公,交谈之下,发现周培公文韬武略,将天下大势分析的一清二楚,乃不可多得的出将入相之才,于是予以提拔重用。其实,周培公只是受当时权贵举荐,担任内阁供奉而已,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参谋。
周培公的最大功劳是劝降王辅臣。三藩之乱时,王辅臣担任平凉提督,手握重兵。由于王辅臣曾在云南做过吴三桂的部下,所以吴三桂就派手下谋士汪士荣去劝降王辅臣。当时,汪士荣被王辅臣直接送给了康熙,康熙将其处以极刑。但因为和同事张勇、莫洛不和,第二年王辅臣还是反了,庆阳、平凉各州尽附于王辅臣,吴三桂也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
由于王辅臣的军队对京师有很大威胁,于是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平叛。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图海深以为然,周培公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周培公说动王辅臣的具体情景没有记载,但结果很明显: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了清廷招抚。就这样,图海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西凉叛乱。
5
首先,历史上康熙时期的重臣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都真实存在,《康熙王朝》里演的三人主线与历史大事件基本靠拢,但电视中三人履历和历史有很大差别。
周培公墓位于湖北荆门,死后因牵连案件,墓被康熙下令毁坏,现出土大量残损石件。
《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和康熙偶遇入仕,随后大发神威,率领八旗兵平定三藩叛乱,收降王辅臣,封为抚远大将军等等,但事实上,真实的周培公一直靠着依附权贵、充当幕僚的角色混迹官场的,最早是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锡衮,后来是抚远大将军图海,当然周培公在劝降王辅臣和平定吴三桂也建立功勋,赏四品登莱道,最后坐到了从一品盛京提督,死于任上,《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向康熙献的《皇舆全览图》是虚构的,此图是康熙下令编绘的,跟周培公没关系。
图为姚启圣任福建总督时,赠予仰光侨商陈祖潼的“俊髦臚欢”牌匾。
6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演绎中,周培公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姚启圣助康熙皇帝收复台湾;李光地更是直接参与了“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平衡“索明之争”的重要人物。只可惜,周培公功成名就后被康熙皇帝扔到了盛京;姚启圣收复台湾后也被康熙皇帝罢官不用;李光地则被贬为了台澎知县,结局更为凄凉。
清朝历史上,这三位汉臣确实存在,而且也都为康熙皇帝手下的名臣。只不过,历史上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并未像《康熙王朝》所演绎的那样落得悲凉,而是均得善终并名垂青史、流芳后世。
周培公
“三藩之乱”中,周培公因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而一举成名。劝降之前,周培公便已经被康熙皇帝赠一品衔、赐穿黄马褂。注意,康熙朝的黄马褂并不像晚清时期那样烂大街,而是货真价实的至高荣誉。
王辅臣的归顺,不仅解除了朝廷的巨大威胁,还彻底剪除了吴三桂于西北地区的羽翼,对朝廷平定“三藩之乱”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周培公的功劳之大,可想而知。只不过,在朝廷论功行赏的时候,周培公只请康熙皇帝对其母亲予以嘉封而并未对官职、爵位提出任何要求。
这以后,周培公虽然被任命为正四品的山东布政使参政,但因与山东总兵官不和而辞官归乡。准噶尔叛乱之时,周培公向康熙皇帝上奏平叛条陈,均被康熙皇帝采取。念其功劳,康熙皇帝再次启用周培公,任命其为盛京提督。
7
首先确定三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来源于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小说的虚构,加上电视艺术形象,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与历史有较大差距。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曾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于福州。
8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康熙王朝》中主要人物,他们三人分别是康熙三个时期的重臣,周培公平定三藩之乱,姚启圣收复台湾,李光第收复台湾解决党争。
虽然都是能臣,重臣,三人的结局却有很大区别,周培公李光第最终被鸟尽弓藏,而姚启圣却得以功成身退。
《康熙王朝》中有很多虚构人物,比如魏东亭,伍次友等人,但是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却是真正存在的历史人物。
社稷之臣拯救大清于危亡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最让人惋惜的角色,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因为汉人身份最终在盛京郁郁而终,死前还留下“皇與全图”。
9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不过这三个人在正史中的形象与电视剧里面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
历史小人物——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周昌,培公是他的字。他出生于大明崇祯五年,湖北荆门人,跟嘉靖皇帝算半个老乡。《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有关于他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主要有三处:
一是在《清史稿》卷251《图海传》里面提到过他。
二是在《湖北先贤诗佩》里面,有关于他的几句简略记载。
三是在《清圣祖实录》中,因其招降了叛将王辅臣,在康熙上谕中提到了他。
10
一、真实的周培公。
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乱。
而这个时候王辅臣其实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所以康熙制定的计划是剿抚并用。于是乎图海和周培公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负责剿的当然是图海,他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带着陕甘大军前往征讨王辅臣。按照图海的脾气,自然是要猛攻王辅臣的。
可是这个时候周培公却跑了出来,表示王辅臣完全是可以争取的。他为啥这么说呢?原来王辅臣的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培公昔日的同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