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对于双标你有什么看法?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持双重标准的,可以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但本质都一样,表现为是非不分和伪善面目。对别人讲大道,讲正义,对别人指手画脚,这是一种标准;自己却口是心非,采取另一种标准,这就是双重标准,无疑具有煽动性、蛊惑性,是一种别有用心。

双重标准有什么表现呢?

双重标准的表现,巧藏于文化、艺术、道德和一切真善美中。双重标准者,是软体的,会变形的,善于营钻,强大的还会有坚韧的外壳,感觉不好惹。凡有机,无不投上,凡有利,无不在先,可谓无处不适合于他的生存。

墙头草型。就是见利思迁,见风使舵,逢迎媚上,待人处事以利为价值标准,无所信仰,无仁爱,利己主义是唯一的神,凡对他有利的就是好的,也是有理的。惟利是图也好,市侩主义也罢,他们都要装出高尚、高雅的一面,你不能揭穿他的高雅,伤及他的“自尊心”,在今天社会甚至很少有人议论其非了。

两面派型。就是口是心非,带着面具做人,也叫双面人。赫鲁晓夫曾经有趣的解释,高加索地区的人有一种传统,敌人在你家里做客,与你分享面包时,你要殷勤款待好,一旦敌人跨出你的家门,你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

2

希望我的合大家口味

3

从小到大总是有很多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我真的是受不了这种双重标准的人了!

我大学有个室友就是这样,总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洁癖,然后不让别人喝他的水杯,说别人喝了会很恶心,然后每次穿着鞋从宿舍走到教学楼,一坐下来就开始擦鞋,从教学楼回宿舍后第一件事也是擦鞋,她的床更是不能碰,我们碰一下她就像是什么开关打开了一样,开始叫个没完没了,虽然洁癖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好像她的洁癖只是针对别人的。有一次我洗完澡去拿我的润肤乳,这个时候我室友也刚刚洗完澡出来,因为厕所灯光比较暗,谜色瓶子又是棕色的,所以看不清瓶身,结果我一拿发现满手都是头发,然后再仔细一看,地上一坨一坨的头发。女生爱掉头发很正常,但是洗完澡清理掉地上的头发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为什么可以完全无视掉?!!说好的洁癖呢?!

还有有的时候宿舍一起出去吃饭,如果AA制有的时候没有零钱就会由其中一个人先付全款,然后再由其他人还给付全款的人,在没有零钱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拖欠一两天的情况。有一次我这个室友付的全款,我刚好差1块钱的零钱,在学校都可以刷校园卡吃饭买东西,所以也没有把钱破开,然后我室友就基本上每隔2小时提醒我一次还钱,我另外一个室友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帮我还了这1块钱。但是她借我们的钱经常不还,她的借口是奖学金还没发下来,等奖学金下来了就还我,我就无语了,难道学校拖着奖学金不乏给你,你就不还我钱吗?这什么神逻辑啊!

而且她说自己浅眠,让我们在她睡觉的时候安静些,所以我们晚上都会轻手轻脚的,不小心碰亮了灯也会马上关掉。但是前段时间在我睡觉的时候,大概半夜两点吧,他从外面回来,啪地打开灯,然后在洗手间里弄出很大的声音,根本不管寝室里其他人都已经睡着了。下午没课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在寝室补觉,但是她完全不管在寝室里打电话或者唱歌,就不能去阳台上打电话吗?就你浅眠别人都不用睡觉吗?真的是好讨厌这种双重标准的人啊。

4

我觉的双标这种也不是不好、要看待什么问题上、我们都是局外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好不好。

5

人都有双标的 ,不可能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做到不为,就可以了,何必想这么多,想多了,只会徒增烦恼,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上,想和他做朋友,便做朋友,不想便,不理。

6

千万不要从别人口里面打听我,我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7

所谓双标,就是双重标准。

?用不同的标尺来衡量两个(及以上)物品或事件。指赞成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判断或行动,反对或限制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判断或行动,并把符合自己利益的标准强加于人。

人有多种性格,也会有多种标准,信念不坚定的人当处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会刻意规避自己不擅长或不想知道的事情,从心理学而言这类人群缺乏认同与责任感。

小时候家长总会说这件事情不可以做会有怎样的后果,然后自己做着似乎理所当然。

在工作中,同事说这件事情不可以说会有怎样的后果,然后自己在背后传言。

不同阶层所表现出来的双标更是不同,总之拥有这双标的人是危险的,敬而远之的好。

8

双重标准,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是一种工具!生活中我哥就是这样,同样的事,同样的话他可以说和做,你不能!

谁都做不到一事同仁。比如我看到别人抽烟,我会走开。我老公在我旁边抽烟,我会让他走开。

9

双标往往都是建立在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和自己的偏见上,双标每个人都会有

10

我私以为适当的双标是可取的。在时代的发展与信息的浪潮冲击之下,人们将单一狭隘的评判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双重标准,可以说是人们思想进步性的体现。追溯到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也是双标的体现?因循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标准,从而使他们处于适合自己的受学环境,推动了不同个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无疑是极具进步意义的教育理念。这样的双标,是应当提倡的。然而,问题就出在,真正需要被讨论的(即题主提问的“双标”),实则是一种被妖魔化的、极端的双标,也正是如今风靡网络的双标们。

男女平等的女权之争也好、和平公知对于罪犯人权的重视也罢,这些介于“男与女”、“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双标常常被提起,而人们对于极端主义的狂热使这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正渐渐被贴上“贬义”的标签。可是,“双标”本没有错,错的是使用它的人们。这些人没有做到在使用双标的过程中坚持平等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戴上有色眼镜,于是看到的是已被扭曲而非公正客观的世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产生偏见的根源。

私以为,出现这种消极双标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人们极端功利主义心态,以及披着“正义”外衣的歧视心理在作祟。由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是攫取他人利益,人们很容易受到嫉妒、自私等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影响,于是原本是为了给客观公正锦上添花的双标反帮倒忙。

这类出于个人利益和偏好考量而有所倾斜的双标,只会阻止更包容、更进步的思想迈开步伐,这不仅将“双标”人自身的层次拉低,也使那些原本可以伟大的事业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由此可见,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双标的使用以及面对双标时所应采取的态度。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亚当斯密已经提得很清楚了:平等。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双标与平等这两者的关系中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