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和罗成都学了彼此的武功,为何罗成排第七,而...
分析这个问题,就要从北平府传枪递锏说起……
传枪递锏
秦琼落难潞州,好不容易病愈返乡,途中又吃了官司,因而被发配北平。没想到世事无常,北平王罗艺的王妃秦氏正是秦叔宝失散多年的姑母,秦琼也否极泰来,住进了王府。
罗艺有一子名叫罗成,时年十四岁。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天赋异禀,武艺上青出于蓝,七岁便能上山打猛虎,率军破番兵。兄弟二人甚是投缘,时常在王府的演武场练武。
在当时的大隋,有几门家传武艺称得上一绝,其中就包括罗成的罗家枪和秦琼的秦家锏。罗成和秦琼都是尚武之人,又是姑表至亲,于是罗成提议与表哥秦叔宝互传武艺,秦琼自无不可。但是为了防止彼此私心留手,秦琼提议二人立誓为约。于是罗成发誓若是藏私,将来乱箭穿身而死;秦琼起誓如果藏私则日后吐血而亡。
话虽如此,但人毕竟是有私心的。果不其然,在彼此传艺的过程中二人心生反复,最终罗成留了一路回马枪,秦琼留了一招撒手锏。这就是所谓的“传枪递锏”。
“戏言只道无凭证,过往神祇监察明”。兄弟二人只将立誓当作个牙疼咒,但作为上界星宿临凡的他们又岂能欺天?日后,罗成受殷、齐二王陷害,误中苏定方之计,马陷淤泥河,乱箭穿身而死;秦叔宝以古稀之年,与尉迟恭争夺元帅,力举金狮导致口吐鲜血,不久后病故,双双应誓。
差距产生的几大因素
在北平府时,二人就已经掌握了彼此的多数武艺。龙鳞山大战时,罗成回马枪枪挑杨林,秦琼撒手锏锏打殷岳,至此,他们身上的武艺路数几乎已经一模一样。可是即便如此,秦琼在大排名中排名十六,而罗成排名第七,整整相差了九位,而且至少相隔三个档次。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造成二人差距巨大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上的差距。秦琼虽然也是世家子弟,但父亲战死沙场,家道中落,秦琼为了养家,只好在历城做个马快班头。钱挣不了多少,公务到是挺多。另外秦琼号称“小孟尝”,名满天下,朋友多,应酬自然不少。两下一耽误,相对的练武时间就少了很多。
罗成则恰恰相反,作为北平王世子,可以说锦衣玉食,练武学文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在时间上就比秦琼充裕得多。另外,由于北方时常有外敌入侵,所以罗成不仅能在家中练武,还可以时常领军出征,沙场经验远比秦琼丰富,用现在话说,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说罗成的成长速度远非秦琼可比。
第二,天赋上的差距。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也不尽相同。既然有高有低,自然不能苛责老师,有的同学贪玩不假,但并不是所有没考第一的学生都不用功。
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是一个师傅教授的徒弟,武艺水平大相径庭的比比皆是。例如《说岳全传》中,周侗早期的弟子有卢俊义、林冲这样的一流高手,可见其堪称名师,但是之后收了岳飞、王贵、汤怀、张显四个。岳飞自不必说,王贵、汤怀、张显纯属打酱油的战五渣。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努力自然应该提倡,但天赋同样重要。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这百分之一。
第三,力量上的差距。有道是“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任何所谓的技巧都是枉然。《说唐》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李元霸有四象不过之力,使的大锤八百斤一对,普天之下只有裴元庆接三锤落败,其他人都是一锤子买卖。宇文成都甚至在偷袭李元霸的情况下被空手夺白刃,并生擒过马,如提童稚。
由于罗成的罗家枪法名扬天下,再加上评书的改编加工,使得很多人认为罗成是一个十足的技巧性武将。实际在《说唐》中,罗成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体,他所用的丈八滚云枪有二百四十斤重。纵观全书,只有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和杨林的兵器重量在他之上,同时裴元庆和杨林用的还是双兵刃,单独一个只有一百五十斤,没有重过罗成的长枪。
而秦叔宝早期的虎头枪只有八十三斤,一对金装锏重一百三十斤。后期换了一百二十斤的提卢枪,依旧只是罗成的一半。
罗成道:“哥哥,这样学习却没甚意思,不若哥哥拿了枪,小弟拿了锏,厮杀一回,才有兴头。”叔宝道:“兄弟说得有理。”当下提枪在手,使个势子,耍的一枪,刺将过来。罗成把锏将枪一迎,叔宝几乎跌了一跤,那枪杆却撞在金鱼缸上,哄的一声响,把那缸打得粉碎。
这就是差距啊!
所以说,两人技艺虽然相同,但武艺高低差距巨大并不奇怪。
<p class='tt-commodity-card' data-content='{\"original_price\": 35.0, \"title\": \"\u3010\u805a\u4f18\u4f73\u3011\u8bf4\u5510\u5168\u4f20\u8bf4\u4e0d\u5c3d\u7684\u82f1\u96c4\u4e8b\u8bb2\u4e0d\u5b8c\u7684\u5174\u8870\u53f2\u56fd\u5b66\u7ecf\u5178\u4e66\u7c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