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为了科举,范进疯了,黄巢反了,科举的魔力到底在哪?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科举的魔力,说到底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女人和财富”!


本文开始前,先说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

一首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另一首是黄巢的“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什么一定要把孟郊和黄巢的诗词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概括出古代科举士人的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士及第,另一种是名落孙山。

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状况

从隋朝创立科举至清朝科举退出历史,前后不到1300年的时间,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进士数量为98689人(含状元724人),平均每年不到80人,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2

科举,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这项制度的出现代表着社会流动成为可能,其本质上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一种模式,也是皇权脱离宦官、外戚而采取和士大夫一同治理天下的选择。这也是我们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时代最有效的办法。

读书人要出头

自从春秋时代末期出现了私学,一部分富裕人士觉得读书挺好的。

原先在诸侯国中都是按照血脉宗亲来确定做官的标准,但是后来这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呢 大家就要想一个办法,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去选材。

于是门客或者客卿制度来了。“客卿”是古代官名,指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但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

3

科举的魔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他长篇大论都是麻烦。

简单些说,科举是中国统治者用来突破世家政治,打破九品中正制的法宝。作为交换,庶民读书人有晋升阶级的可能,效忠皇帝形成士大夫集团,所以才会出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情况。

西汉之前,国家选拔官员的办法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贵族世袭。贵族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世世代代是贵族当官,控制政权。

贵族就是大大小小的封君,掌握土地奴隶与几乎所有社会资源:

4

范进很穷,穷至无米下锅。皆因为他一生二十多次的考试,全然不中,五十多岁还是一名童生,侥幸中了秀才,他老丈人马上嘱咐他说: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社会地位上升如此之快,谁的小心脏会不跳?

后来范进中了进士,更是了不得,丈人胡屠户哪里还敢教训女婿,口中直接称呼范进为“老爷”了。

“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5

单以你举的例子而言,科举的魔力之一在于可以让出身普通的人逆袭人生,给普通人创造了希望和机会,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提供了明确的向上的社会阶梯,虽然爬上去很难,但它相对又是公平的。

范进就是典型,不过他没有疯,只是一时兴奋过头失了神志,后来被他老丈人一巴掌打醒了。而在中举之前,他老丈人鄙视他鄙视的要多彻底就多彻底。

像黄巢和洪秀全这样的,是科举制的典型失败者,失败之后恼羞成怒,于是造反——那意思是,既然我进入不了这个体制内,那我就自己创造一个新体制做老大。

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马夫人,我得不到的,我就毁了他。

当然,他们造反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都是处在朝代末期,换个时期恐怕也不敢造反。

6

相对于用“九品中正制”靠出身选拔官员,靠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它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冲破阶层固化的机会,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当然,它也有不可否认的致命缺陷。然而,哪有完美无缺政治制度呢?即使被吹捧上天的西方自由民主,也在这次新冠疫情面前一败涂地!

7

不得不说古代科举堪比现代的买彩中大奖经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较一下,现代的买彩中奖人群覆盖面广,贩夫走卒,知识分子和文盲皆有机会,只要有钱购买即可。

古代科举却不然,它是有门槛的,属于知识分子的玩法。

但却使得科举比现代买彩中奖更显得残酷。

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