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老百姓是不是一辈子都很难出一个县城?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63条回答。
古代很多农民,一生没有去过县城。
红军长征到云南,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2
我们看看徐霞客,就知道了,古人确实很难走出一个县城,一是因为体力不允许,二是没钱的出不起,在古代没钱你连门都出不了。
庄子说:去近郊要提前准备三餐,去百里以外要连夜舂米,去千里之外则要提前三个月备粮食。古人出远门基本上都靠步行,电视剧中那些坐车马的都是有钱人家或者是当官的,普通老百姓全靠“11”路,这就很考验体力。并且古代人口并不密集,商业也不如现代发达,除了良好的体力以外,还要备足钱财和干粮。这也是古代老百姓很难走出县城的主要原因,那么导致这些困难的又是什么原由呢?
古人难以出远门的具体原因
1、古道驿站之间距离较远
在《后汉书.和帝纪》书中提到: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
这也就是在说,古人道路上会设置驿站,但是驿站之间的距离最短是10里,而每5里就会设置一个标记,用于标记路的方向和计算道路的距离。这个“堠”也很简单,是热门用土堆起来的一个小包,有专门的人维护。
3
还用清朝?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邻县喝喜酒。主家在家里按酒席,我被分在主家邻居家吃饭。
邻居家的老父亲当时八十多岁了,生于民国初年。老人家身强体健,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非常健谈。
谈话间偶然知道老人家未来过我们县,觉得很诧异。两县相邻也不远,怎么没来过我们这里呢?老人家腼腆的笑了笑:我这辈子没出过远门,就连县城我也只去过两次。我很吃惊,刚刚二十的我出省都好几次了,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居然没出过县?
老人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我们这些老百姓没有什么事谁出远门?花钱遭罪,脑子有病啊?我们村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比我小的都是这样啊!
4
还用得着清朝以前?
我爷爷1929年生人,现在93岁。老爷子人生第一次离开本市(县级市),是2019年。
在这之前,他去到最远的地方就是36公里外的县城。
老爷子的身体一直都很好,别看93了,身体依然硬朗,散步几公里毫无压力。现在天气舒爽情况下,都还可以割半亩油菜花。
所以没出过远门,不是他身体不好。
5
从古到今,老百姓活动范围取决于路况和交通工具。
古代社会,广大乡村没有公路;民国时期也很少有公路。
大多数农村,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了公路。
别说清朝之前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农村的状况都是一样的。
6
去个郊区还是问题不大的,再选就够呛了,除了极少数必要的流动人员,大部分人是流动不起来了
一是官府对人员流动有户籍限制,尤其是农民。古代中国农民如果生活的不错会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样政府也省心,古代户籍制度是反对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如果遇到饥荒,失去土地,农民就成了流民。流民是政府维稳对象,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发起人。
二是交通条件也达不到,出行条件恶劣,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以前老百姓出行的困难。
7
别说清朝以前,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乡下人没去过县城的也不乏其人。哪能像现在打工都跑到外国去。?[祈祷][祈祷][心][心][大笑][大笑][玫瑰][玫瑰]
8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清朝以前的老百姓肯定是很难出县城的,而且几乎绝大部分人估计一辈子只生活在他那“一亩三分地”周围了。很多人认为古代人不出门只是出行条件的限制,其实还有其更加深层次原因的,因为有人不喜欢底层群众到处跑……
其实说句良心话,别说清朝以前的老百姓了,就是70后、80后的小伙伴们,估计你们小时候也很少出过县城的吧!我记得我第一次出县城已经是十几岁以后的事情了。
我记得有一次到陕西去旅游,碰到了一个当地的老乡岁数比较大量,我问他:“西安在哪里,他告诉我他一辈子都没有去过西安\"。由此可见现在很多岁数大的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估计也没有出过远门的。
言归正传,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人一辈子很少出过县城呢?
9
是的,事实上不仅是清朝以前,甚至到了今天,一辈子没有出过县城,甚至没有出过村庄的都大有人在。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1、小农经济的束缚
从战国时期铁器出现并逐渐打破井田制开始,小农经济就逐渐发展起来,并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逐渐成为帝国的经济支柱。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