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朱棣称帝没多久,就开始大肆修建北京城,那么他为...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2

朱棣称帝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营建北京城,准备迁都,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政治原因:为了巩固皇权;

明成祖朱棣原为藩王,通过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尽管朱棣攻入京师南京时,朱允炆就不知所踪了,之后他又对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大肆杀戮。但南京毕竟是建文朝的大本营,在很多人看来,朱棣的继位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因此,朱棣即便能通过残酷的镇压来堵住百官的嘴,但却无法彻底收复他们的心。待在南京这个地方,朱棣始终担忧建文朝的势力有朝一日会死灰复燃。

而北京乃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其统治根基最为牢固。把都城从南京迁回到北京,则可进一步清扫建文朝的余孽,巩固自己的皇权。再说,朱棣从二十岁起开始就就藩北京,他在那已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早已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水土。

2、军事原因:为了抵御残元势力;

塞王出身的朱棣,早年以燕王之身份坐镇北平时,就曾多次率军与退回草原的残元势力作战。作为一名文韬武略的君主,他深知残元势力才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时刻威胁北方边境的安全。

3

公元140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今北京),此后,北平一直是明清的京师,现在仍是我国首都。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初期,京师设在应天府(今南京),这里物阜民丰,那么朱棣为何要千里迢迢的,把都城迁往寒冷贫瘠的北方呢?

这要从靖难之役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继承大统的是朱元璋喜爱的孙子朱允炆,即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为了巩固皇位,决定对拥兵自重的几个藩王叔叔动手,下令削藩。

4

明成祖永乐元年,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是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十九年的时间,大明的首都正式确立在了北京,那么,朱棣到底为何迁都北京,刚刚继位就开始营建北京呢?

恐怕,有着以下几点原因的影响。

首先:北京城为朱棣的起家、基础之地

5

朱棣移都北京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只从北京曾是他的大本营以及防御蒙古入侵的角度来分析,未免小看了朱棣。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帝,帝国由他说了算时,他就要开疆扩土,收服四夷。而北京地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地,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集中区域,正是朱棣的不二之选。

虽说是四夷,但历来中国主要的夷狄之患均来自北方。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设置在北方既能通过政治手段有效控制,一旦涉及战事,又能及时反应,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应对战争。历史上,汉唐定都西安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其实朱元璋在位时,就曾因为北方的战略因素考虑迁都,当时还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只不过太子考察回京后就病逝了,迁都也不了了之。

6

朱棣迁都有两个考量,一是他讨厌南方的人文气氛,二是考虑抵御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这才让自己的子孙世居北京。实践证明朱棣是对的,不然明朝很可能出现偏安江南的局面!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帝宝座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他登基之后,面临的江南士林排斥是相当严重的。那些认为朱允炆是皇朝正统有为之君的文人们,一直把朱棣当成乱臣贼子,即便他用血腥手段灭了方孝孺、景清等人,仍然改变不了这种不受待见的局面,这无疑让永乐大帝很不爽!

同时,朱棣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虽然败退漠北,但心中没有一刻忘记了南朝的花花世界。朱棣在就藩北平之后,通过自身的勇武和当时仍战斗力十足的明军,取得了对蒙古人的胜利,并让朱元璋感叹“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可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各部的威胁。朱棣明白,这种威胁不能根除只能遏制!

在上述两个原因的驱动之下,朱棣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营造了北京城,同时也留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不成文策略,这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起码在土木堡之变后,保证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完整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朱棣迁都北京,那么很可能大明王朝就成了南宋一样的偏安王朝。

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之后还不到三十年,蒙古人就壮大起来不停地侵扰九边(明朝的边境要塞)成为大明帝国最主要的威胁,最终在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蒙古人的俘虏。虽然明英宗表现的比宋徽宗等人强上许多,但在皇帝被俘之后,大明王朝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人提出要迁都返回南京,将北方让给蒙古人!

7

朱棣迁都的目的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获胜,建文帝朱允炆自焚后失踪结束。虽然朱棣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但以下犯上总是事实。而且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立威和剪除建文帝党羽,又杀了很多人,必然会让很多人心中不满甚至充满仇恨。加上建文帝就在这宫殿里自焚,朱棣心中肯定有所芥蒂,南京究竟还有多少忠心于建文帝的势力,这都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自己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南京比北京繁华,但毕竟没有待在自己家里舒服。

二军事方面。

8

首先,是迁都,不是移都。从道理上来说,“移都”也没什么错,但这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朱棣迁都,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这样大的政治家,这样大的举动,只能是出于政治考虑。

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之后,在北京经营多年,对北方非常熟悉,自己的政治势力、军中班底也都在北京一带。

9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从战略、政治、军事三方面考虑的。

战略方面:朱棣以为凡是定都东南的,多是偏安之国,远有东吴、东晋、南宋这些前车之鉴,近有建文虽拥长江之险,仍被自己攻破的事实。东南作为赋税军饷来源即可,若是作为国都所在地,便很有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而束缚了经济发展。此时大明帝国除了东南,再找其他的鱼米之乡难上加难,所以他为了明朝长期发展,决定打开东南的枷锁,释放其经济活力。事实证明,朱棣的战略眼光完全正确,东南富庶一直延续四百年,直到如今我们的中华,江浙一带都是经济发达之地。

政治方面:南京作为明帝国的国都,只有不到四十年的时间,根基并不牢靠,同时因为“靖难之役”,南方官僚对朱棣这种犯上作乱成就地位的人短时间内难以倾心归服,这是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永乐大帝不能容忍的。但也是因为“靖难之役”,他杀人已经够多,夺位过程中杀人那是迫不得已,夺位成功了还继续杀人就与暴君无异。因此朱棣只能暂避锋芒,将国都迁往自己原来的封地北京,等于将百官来了个“异地隔离”,百官就只能任其摆布,他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军事方面:当时天下初定,对明帝国最有威胁的仍是蒙古残元势力,明初用兵十之八九是对蒙古。朱元璋时,虽然国都设在东南,但沿长城一线有若干亲王坐镇守护,蒙古人难以形成大的气候,这些亲王也被称为“塞王”,朱棣自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靖难之役”后,多处“塞王”或被建文削藩裁撤,或身首异处,边疆一线早已不复当初。而作为曾经中原的主人,北元对明帝国发生的一切都洞若观火,正在厉兵秣马准备扬鞭关内。这时候的情形非常危急,朱棣再清楚不过,若国都仍设在东南,则长城一线无人可守。于是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事实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此后22年间,他五征漠北,将北元打到无力染指中原,即便是几十年后蒙古的一部分瓦剌在土木堡大胜明军,甚至俘虏了明英宗,但明朝依然屹立百年,这不得不说是朱棣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10

迁都这件事情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有想法了,因为南京地基下沉,所以朱元璋对南京并不满意。他选择了几个备选首都,如开封西安等,并派出自己的太子朱标亲自前往关中地区进行考察。

可惜朱标体弱,去西安考察回来以后,路上偶感风寒结果变成大病,最后一命呜呼。朱元璋痛失爱子伤心不已,迁都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

等到了朱棣统治时期,迁都这件事又被提上了日程,其导火索是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守将战死,军事形式恶化。

朱棣迁都北京的理由如下。

一、军事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