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为此曹操下令于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并调张辽、于禁、乐进等人率军向南移动,同时又令马腾及其家属迁居邺城,减轻西北方面的压力。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率军南下,荆州在刘表新逝的情况下不仅望风而降,而且还送给了曹操急需的水军。
然而,志得意满的曹操本欲更进一步,攻破江东孙策,从而迈出一统天下的重要一步,却不想在赤壁遭遇大败。关于“赤壁之战”的经过,大家想必已经极为熟悉,在此就不赘述了。只是,占据极大优势的曹操,为何会落得战败下场?其实乃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原因之一:曹操兵力虽有优势,奈何战力不如孙刘
虽然《三国演义》中称曹操南下统军八十余万,而且根据《江表传》的记载,曹操在给孙权的信中也的确提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但实际上曹操哪有如此多的兵马,其麾下兵马与东吴差距其实并不算大。
周瑜曾对曹操的兵力进行过分析,言道,“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相较于曹操自称的八十余万,周瑜的分析无疑更为可信一些。
须知,“官渡之战”时,曹操搬空家底才凑出了三万兵力,而根据《三国志》和《后汉纪》的记载,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对于袁绍的七八万降军,非但没有予以收编,反而全部坑杀。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后曹操虽然实力大涨,但军队显然不至于扩充数十万之众。更何况,当时西北威胁仍在,曹操必然要留守兵力防御,再加上驻守各地的守军,周瑜所言的“十五六万”几乎已是极限。
2
《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是经典篇章,这场恶战导致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从此之后元气大伤的曹操再也没能打过江南,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那么导致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曹操过高的估计了自已的实力,过于轻视敌人。
一代枭雄曹操崛起于乱世,扬威于军阀割据之时。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陆续消灭了袁绍、袁朮、吕布等纵横一时的军阀割据势力。于是,曹操便成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首领。
曹操放眼天下,发现除了西凉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氏,以及割据益州的暗弱无能的刘璋,以及寄人蓠下的刘备和盘踞在江东的孙权以外,整个天下的菁华地区已然尽入其手!
3
4
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总结了无数个理由,我会一一列举,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个理由是,统一的机会不成熟。
历史学家们都是事后诸葛亮,对于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惨败,他们总结出来的原因无非有这些方面:客观原因来说,一,南船北马,北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二,孙刘联盟,实力颇强;三,长江天堑,孙刘在地利上有优势。
主观上来说,一,曹操轻敌大意;二,铁索连环,犯了战术性错误。
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统一的形势并不成熟。为什么这么说呢?
5
三国时期没有军事高手,全是菜鸟,输赢全是随机分配。
三大战役赤壁官渡夷陵之战,全是以少胜多,因为人一多就管不了,全乱套,所以人马一多就输。
三国时期的战争,基本都跟人数多少没关系。你想想,下象棋时如果都是高手,别说多一马,哪怕多一个卒,基本就能赢。
但如果都是菜鸟,哪怕多两车,也可能一不小心被偷袭将死。
所以,看三国时期的那些战争就可以知道,全是菜鸟,胜负全靠随机分配。这就是为什么随便从山沟里捞一个人就能当军师,完全没经验的人也能打胜仗。因为对方也是菜鸟,有经验没经验都一样。
6
首要原因是战略上出了问题。战略的背后是人的思想、意识和认知等综合的体现。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哭郭嘉,就是因为曹操在得到郭嘉之后,经常在战略上为曹操做出明智的决策,官渡之战与北征乌桓,充分体现了郭嘉的军事才能。
赤壁之战前,曹操已得刘表之地,此时脚跟未稳,军中水土不服,降将军心不齐,水军薄弱,自身内在存在隐患;孙刘联军虽然较弱,但刘备也已经到了穷途陌路,只能决一死战,且联军中人才众多,尤其孙权三世之臣非常忠心,如果曹操继续进军,只会更加加强孙刘联军的联合。同时,后方还有马腾、韩遂,无法安心应敌。如果郭嘉在的话,估计为曹操分析,并给出一些战略的调整:可以采取先不与孙刘联军主动作战,以防御为主,尤其第一战与周瑜碰过失败之后,更应该以防御为主,反过来重心放在征伐马腾、韩遂,先解决后患之忧,甚至也可以用假装退兵的计谋,待孙刘联军出现矛盾时,再一举进军。这个策略有点像袁熙,袁尚逃到公孙康地盘,曹操没有急着继续进军类似。
失败的次要原因是骄傲,曹操得到刘表地盘太顺了,想乘胜追击,快速解决孙刘,低估了对方的实力,骄兵必败。
最后失败的原因就是一些战术的细节,铁索连环,导致被火攻。
7
主要是基本统一北方后的骄傲狂妄所致。战略上可以轻视,不顾军队水土不服就必败。
8
杀了蔡瑁张允,这两个人死了之后,曹军打水战再也没赢过。
9
瘟疫
10
大本营有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