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为何只有张良得以...
1
汉初三杰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位杰出人才。甚至汉高祖刘邦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三人的能力,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完全是依赖于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方支持、韩信的攻伐必取。
可惜,这三位为大汉立下不世奇功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得到意想之内的封赏,而是一个被杀、一个被囚、一个归隐。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再杰出的人才,也只有在拥有舞台的时候才能施展才华。犹如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台,有人捧的时候才是角。可是当班主不准备开这场戏的时候,你还要坚持站在台上唱,那就是造反,就有被逐出戏班的危险。
汉初三杰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需要他们争霸天下;可是当刘邦取得胜利后,他们也就必须自动谢幕,退出舞台交由后面的人继续表演。
首先是韩信。
韩信是三杰之中最后一个投奔刘邦的,在得到重用后,为刘邦夺取关中,征服了魏、代、赵国、燕、齐诸侯国,多次打败楚君,围困项羽于垓下,最终帮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赢得最终胜利。
2
西汉三杰中,韩信惨死,萧何坐牢,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三个人说起,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说一下萧何。萧何做过沛县主吏,和曹参一起在衙门办事,当时刘邦是沛县亭长,是萧何上司。一天,萧何就找来刘邦连襟樊哙,劝说刘邦起义反秦。于是他就和刘邦看押一百左右人拉起大旗,后投奔项梁,和项羽等一起组成抗秦联盟。刘邦仗义疏财,深得萧何和义军佩服,队伍不断扩大,兵强将广。推翻秦皇后,被项羽封汉王,封四川属地。萧何治国管理能力很强,刘邦就把后方管理交给萧何,萧何不负希望,把当地户口,赋税等管理的井井有条,能够不断的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士兵,使刘邦放心打仗,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刘邦还是多有不放心,多次派人监视萧何,于是萧何就把家族大部人送到前线作战,这样深得刘邦信任。后来刘邦经过七年楚汉争霸,最后得天下。刘邦得天下,恐各路诸侯王威胁江山社稷安全,除异性用族姓称王。萧何在关中帮助吕雉杀了韩信,不久英布造反,刘邦前去剿灭,不幸中箭重伤,回来后,为了警告萧何不要功高自傲,把他投放牢狱中,不久放出重用。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作相。萧何能保族保己,说明萧何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低调为人,才赢得刘邦的信任。
再说说张良这个人,韩国贵族官宦之家出身。相传张良小时候,得仙人黄石公真传,后来给他“太公兵书”一部,并告诉他,只要悉心专研,定能成就一帆事业。因为他是韩国人,当时的韩国被秦王所灭,他非常痛恨秦王,他要学荆轲刺秦王,不幸刺杀失败,他变成全国通缉犯。无奈投奔了项梁,后来刘邦带着军队打下下邳,巧遇在下邳的张良,两人彻夜长谈,有相见很晚,英雄惜英雄感觉。同时对刘邦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别无他想。刘邦被他的爱国主义深深感动。同时劝说项梁拥立韩王,自己带兵攻城池,与秦兵打游击战,并与刘邦一起攻城夺池,人马不断扩大,首先攻下咸阳,刘邦被华丽的宫殿而迷惑,不思进取,陈平劝说无果时,张良极力劝说秦灭亡的教训,不可享乐,要得民心,要有必胜的信心。才能成就一帆事业。在鸿门宴上脱险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主政四川。张良又给刘邦出谋,要成就事业,必须取得汉中,才不被困死川地。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迷惑项羽无反心。突袭三秦之地,打败三王,取得汉中。这时张良心系韩王,要辞别而保韩王,不料韩王被项羽所杀,无奈只好死心塌地保了刘邦。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蹄打个惨败,刘邦失去信心,在张良劝说下,联合英布彭越建立联盟,争取韩信助阵,张良月下追韩信。与项羽七年楚汉争霸,而一统天下,张良功不可没。刘邦封同姓王,除异性王,张良不想在留在朝堂,请求回归故里,无奈吕后缠求,帮助立了太子。太子继位,吕后感激张良。不几年张良去世。张良保全自己,最重要是,他爱国,把生死置之度外。既投奔刘邦就会 向他对韩国一样,死心塌地辅佐刘邦,刘邦看透了张良的心。
3
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闻风响应。张良在下邳,也聚集了百来号人,他想去留城投奔景驹,半路却遇见了刘邦。此时刘邦已杀了沛令,自命沛公,萧何、曹参也已追随,聚集数千人,在下邳西圈地,两人交谈投机,刘邦能用其谋略,张良心觉此乃天授,便不去投奔景驹,从此追随刘邦。这之后,刘邦占秦宫、封汉王、以汉中为根据地、使用彭越黥布韩信、逃离鸿门宴、迷惑项羽,每一步成功、壮大,直至汉胜楚败,都离不开张良谋略。故而,建汉之初,论功行赏,刘邦提了三个人,张良排第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三个“人杰”,往后之命运,却各自不同。萧何、韩信不表,只说张良为何得以善终,仅取几片断说明张良的智慧。
“汉初三杰”,只有张良深知刘邦的帝王心,自始至终,有远虑、懂谋略。汉六年,平定天下后,刘邦分封功臣,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采邑,他赶忙推拒,说,我在下邳起事,与皇帝遭遇留城,此乃天命所授,我有点计策,万幸见效,也是幸亏皇帝能够采纳……云云,将个人功业尽可能降低。他请求受封的留城,大概只有一万户,故址在今天沛县东南五十余里魏庙镇一带,古城早已陷入微山湖中,据说留城原来是山,地震、黄河倒灌古泗水,这才变成湖泊。张良为啥独独愿意受封于留城呢?除了下邳,对张良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城。有纪念意义啊!“留城”者,留情也,他是要刘邦念及留侯时,会回想起当初他们一起闯荡南北、建功立业的困苦艰难、大汉立国的来之不易,他是要刘邦,对他“手下留情”。
张良的儿子,取名“张不疑”,亦是要刘邦不要对他心怀疑虑吧!可是这样一个虽无军队,且又体弱多病,却有满腹韬略的人,若是“放”回到封地,皇帝又怎么可能“不疑”呢?所以,张良没有回他的封地,没有如韩信在楚国都城下邳威仪赫赫地巡回,也没有像萧何好好经营治理自己的封地。司马迁说,他跟着刘邦迁都前往关中,又自称多病,辟谷修道,闭门养病一年多,不问朝事。之后,又宣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乃上古仙人,神农氏雨师,秦汉时多传其事,或如黄石公在下邳显身,与张良相见,未可知,无可考。是不是修道游仙,也不得而知,至少张良是要告诉皇帝:我隐退修道去了,朝廷的事,你们别来找我。这样,陛下您,总该留点旧情,总不会生疑了吧?
张良想完全退隐,其实是不可能的。皇家要你出山,不出也得出以张良的大智慧,终究要卷进朝政中。刘邦要废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急了,找人劫持了张良,要他出谋划策。这是要张良站队。张良就指了一条道路:找隐士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果真被吓住:连四个请也请不来的八十老人都来帮忙,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戚夫人只能哭,可吕后大喜过望。但皇帝日后一查定然获知,这是张良的主意,心中会恨吧:这个老头,身在道山,心在朝廷。还是个威胁!就算张良正确站队了,那吕后也会想:他既有智计立这个太子,也会有智计立另一个吧?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张良这样的智者,岂能为他人所用?吕后定是要张良活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的。故而刘邦一死,吕后以感恩之名,强行命壮汉将张良抬出来,强迫他进食,不许他辟谷,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张良不得已,只能强行进食。一个人,自己无法选择吃不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吗?
4
在中国历史上,皇图霸业的建立离不开有文韬武略的文士和将军的辅佐,新的王朝的建立是艰辛的。然而,当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就忘记了当初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大肆诛杀功臣,所谓“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是这个道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有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在这场龙争虎霸的斗争中,最终刘邦技高一筹,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最突出的人物,一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子房张良。二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三是“战必胜、攻必取,百战百胜”的韩信。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三杰,无汉朝”。然而,三人虽然建立了不朽功勋,结局却天差万别。韩信被处死,萧何被囚禁,只有张良得以善终。这又是为何?
一、韩信之死。
韩信最初在项羽麾下,项羽给了个郎中的官职,无领兵权,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使他得不到重视。后转为刘邦效力,刘邦具有识人之才,很快韩信被刘邦委以上将军重任,统领十万兵马,韩信感激他的信任。垓下之战中,韩信为了刘邦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也给韩信带来了“楚王”“淮阴侯”等无上荣耀,然而韩信不知“伴君如伴虎”、“功高盖主”“手握大权”的下场。更不知道急流勇退,反而处处让刘邦猜忌,所以最后死在了吕后的手中,一代战神就此陨灭。
二、萧何之难。
萧何比韩信懂得收敛。在帮刘邦打天下时,他把家产全部捐献出来,同时让全家族帮自己一起给刘邦打天下,汉朝建立后,萧何当了丞相,同时刘邦给他大加封赏,但是他推辞了,这一点更让刘邦信任。在立太子的过程中,萧何多次劝谏,才保住了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很是感激,所以虽然萧何深受百姓爱戴,被刘邦猜忌而被囚,在吕后的劝说下,刘邦才释放了萧何。
5
张良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五世相韩,可以说是刘邦所有下属中出身最好的一个,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他也以独特的角度开拓了刘邦的视野——他堪称是唯一一个站在国家战略角度给刘邦出谋划策的人。再加上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与人争利,更是让向来都鄙视儒生的刘邦深感佩服,所以刘邦始终都是教他“子房”,并将他尊为帝王师。
在张良辅佐刘邦之时,他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在楚汉议和之时,是他建议刘邦烧绝栈道稳住项羽,后来又写信告诉项羽,刘邦并没有与他争夺天下的野心。他还曾经让刘邦取消分封六国之后的命令,裂地封王以争取彭越、韩信等势力共同灭楚,建议刘邦放弃洛阳而定都关中,建议先封赏雍齿以安定天下功臣之心,在刘邦有废立之心时出面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张良的这些计策,全部都是出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比以“阴谋”著称的陈平高出一个层次。
6
萧何韩信张良都是读过书的人,也都知道范蠡文种的故事,但为什么韩信惨死,萧何坐牢,张良却能独善其身呢?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有大功,是汉军中名副其实的“军神”。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其战功、威望无出其右。《史记》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刘邦的连襟樊哙见了韩信还忙不迭跪下喊大王,其地位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一点,韩信十分年轻,生于公元前231年的他比刘邦整整小25岁,一旦刘邦去世,谁能制他?
所以说,即使韩信主动退位,解甲归田,刘邦也会杀了他,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这点,不仅刘邦明白,萧何也明白,吕后斩杀韩信,就是与萧何密谋的结果。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十分了解刘邦的性格,多疑而专断,刻薄而寡恩。为了换取信任,坐镇后方的他不惜把家眷统统送上前线,做臣子做到这份上,可谓仁至义尽。
即便如此,刘邦依然要敲打他,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为了预防他犯错误。
7
功名利禄,世人皆想拥有,有所得必有所失,有许多人深谙此理,但要做到放手,则需智慧与勇气并存。汉初三杰便向世人用各自的结局证明了放手的智慧。
曾几何时,得了天下的刘邦向世人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侧面证明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他具有杰出的驾驭人才的能力和胸怀。
然而靠造反得了天下的刘邦,又怎能不担心日后别人造他的反呢,他开始一个个地在脑海过滤,谁有这样的能力和威望,或许,早在打天下的时候,他就想到过这个问题,一旦天下归己,清算便会拉开帷幕。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
这位被为战神的军事家,当年伐魏定齐后,上书刘邦说齐国人多狡诈疑变,不好治理,需要一个王来治理,自己先代理这个王,而此时的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住,正通知韩信和彭越前来救援,这两位不但不救,反而此时要挟自己要封王,不由大怒,幸好陈平提醒,于是刘邦就封了他们做王,韩信彭越于是带兵前来解围。这一事件,刘邦怎能相忘!
8
9
韩信、萧何、张良被并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用兵如神,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代表人物。萧何善于安抚百姓、治理、管理地方,他给刘邦治理的大后方,也成为了刘邦在楚汉相争时虽然屡败于项羽,却能很快东山再起的条件。张良智谋过人,他决战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
韩信、萧何、张良都凭着自身的能力,立下很大的功劳,他们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韩信因功成为了汉朝初年的异姓诸侯王之一。萧何不仅是大汉相国,同时也被称为开国第一侯。而张良淡泊名利,在刘邦取得天下后,张良就离开权利中心归隐而去。
虽然韩信、萧何、张良都有大功于汉朝,但是他们的结果却不同,韩信被杀惨死,萧何也曾受到刘邦的猜忌而坐过牢,而张良的结局相对好点。
那为什么汉初三杰中,张良能独善其身呢?
10
萧何有粮,韩信有兵,张良除了两肩带张嘴外,什么都沒有。这就是三个人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过去打仗,看上去就是打钱粮,打兵将。但用兵定谋得靠耍嘴皮。萧何在关中,垛一下脚,关中就不是刘邦的。显然刘邦不会掉以轻心地对待跺脚的人。实际上刘邦老大不放心。萧何本无异心,又劳苦功高,别人对他敬而远之,自然就把主子给比下去了。刘邦不忌讳才怪。刘邦对丞相是又离不开又不放心。非常痛苦而矛盾。而萧何不腐败不当贪官让刘邦抓不着小辫子而欲加之罪。及至丞相为民请命让利为民,才让主子卑劣之心爆发而被下狱……
至于韩信,功高不赏,沒法安抚!又多次在主子危难时拥兵自强。韩信对待朋友钟离昧很让人看不起。刘邦对此颇有成见。刘邦在打赢了楚汉战争后,要着手倡导仁义信孝廉耻教之类的教化一类的內容措施,显然韩信没与时变化,转过弯来,把朋友给杀了再去邀宠,这让刘邦很失望的。
至于张良,好歹光棍一个,又深谙道家与时俯仰,听天由命的真谛。他除了在刘邦耳边吹吹风,也没什么其他追求。他明白刘邦要干什么,所以连复立韩国这样的千秋大业也放弃了。看到韩王信被迁移太原,知道大势的己去,也就不言不语,让三世相韩的矢志不移化为云烟也不心痛。像这样一个人,再有个刘邦也整不过。他是大隐于朝,明哲保身的坦荡人物。
这可能就是三个人物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