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13条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捕鱼补虾没这么容易。

2

问: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的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

古代的大远,我们都没经历过,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二年这三年的自然灾害就近了,六十五到八十多岁的人都经历了,亲自经历的历史就不是题主所说的\"传言″,而是亲历了。

六零年到六二年这三年就是闹饥荒的年代,那时浮夸风刚刮过,赶上自然灾害,苏修又趁机要帐,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还他们帐,就是个挨饿的年代。

六零六一年人们确实是吃糠咽菜,吃草根啃树皮的,我六岁但我记些事了,大人们每天去镢地深翻,我们小孩就在托儿所里,小孩每天可以给两个棒子面窝头吃,不饱就是喝稀汤,可大人们每天就给一个菜窝头吃,再就是吃玉米棒芯粉细碎拌糖精打的糕干,其实就是吃柴禾。

3

这一要看周边有无江河湖泊等水域(旱灾例外),二要视捕钓渔具的种类及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定,三还得考虑家中食用油及调料的多寡之情。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就能将其捕捉到,也并非每个灾民都事先经受过野外生存的训练,都具这些基本功。

只要水资源充沛,就肯定有鱼虾等。

过去的人绝大部分都不会织网,钓具质量也差,像钓竿和抄网都非常笨重。

4

你知道灾民没有去捕鱼吗?

若是干旱,池塘都干了,上哪捕鱼呢?

若是洪涝,流动的水,无家可归,用什么捕鱼呢?

捕鱼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5

6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少有灾民捕食河里鱼虾的传言,而大多传言说是去啃树皮草根呢?我生长在大官湖边,对这种说法很理解。下面我就来讲讲这是为什么?

一、不是人人都居往在湖泊边的

古代闹饥荒的年份很多,如战争、洪灾、旱灾、虫灾等等,老百姓没有吃的。有的留在家乡,有的携家逃难。

但那时灾荒是普遍性的,没有现在一样的政府救济,饿一餐可以,饿一天可以,但饿不了10天,饿不了一个月。

为什么不去捕食河湖里鱼虾呢?

7

8

有些人回复,认为无水无鱼可食,甚至有人认为提出的问题是凭空而问。我不认为问题的提出是无稽之谈,确实是有客观原因的。还是用我自己经历的事实来回复这个问题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学生到郑州附近的密县农村学农。当时的密县农村到处都有小河、坑塘。里面鱼鳖虾蟹很是丰富。如果是在郑州,肯定有人会捉些,想办法弄着吃。不过吃鱼的主要是“南方人。”老河南人和其他北方人少有问津。困难时计划供应带鱼,我北方同学好多家都不买,更谈不上吃。

我们几个好玩也好吃鱼的同学,利用休息时间,把一段小河沟泼干,捉到了一桶杂鱼,收拾好,高高兴兴拿回到居住的老乡家,请主人帮着做熟。谁知女主人把鱼撒上玉米面,连盐都没舍得放,放在大锅里蒸上。结果可想而知。别说吃了,闻着就让人恶心。全倒了,害得蒸鱼锅,住处鱼腥味到我们一周后离开都没散尽。没油,没任何作料,甚至连盐都精贵(农民的盐钱是靠攒鸡蛋换的),那河沟的鱼是难以入口下肚的。

同样是鱼,不过好鱼是不用过多佐料的。七十年代未,我在一个亲戚长江上打鱼船上吃的,一锅长江水,只放一块生姜,、一把青葱、一杯老酒、一勺粗盐清煮的刚从滚钩上摘下来的二十来近重的胖头鱼,那极鲜美的味道令人终身难忘。我就着苞谷老酒一口气干了三大碗。

八十年代,又吃过清水煮的贵州黄平山间清溪里一种细鳞鱼,山东黄岛渔民自己吃的鲅鱼干。都是煮时香气诱人,食时鲜香适口,吃后回味无穷。

9

饥荒都不是无缘无故,要么是天灾人祸,要么是战乱所致,真有鱼吃就饿不死人了。

我有几个长辈,当年在农村就遭遇过饥荒。

怎么说呢,那年的气候确实是异常,以前山清水秀,小溪潺潺,池塘处处的鱼米之乡,突然干旱了,到处都没了水。

那会儿是解放前,也没什么赈灾的说法,谷子种不出来,人就得挨饿,连地主都挨饿。

话说就算谷子种得好,大丰收,那时候也只能在每年打新米的时候略微饱餐一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