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2

对仗和对偶有啥区别

你知道修辞手法对偶和对比的区别吗

3

4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1.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2.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3.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既对偶,又对仗。

扩展资料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例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唐诗宋词元曲《登高》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是对偶手法最典型的体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

你知道修辞手法对偶和对比的区别吗

6

对偶和对仗怎么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

以上是关于对仗与对偶的区别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