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
1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得益于“军屯”。
因为任何军队都是需要粮饷的,但是不从国家财政出,不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就只能军队自给自足了。在朱元璋时代,这种做法的收益极高。因为元末明初,社会上拥有大量流民和荒芜的土地。但是需要别人去将这两个资源整合,整合得好,你的收益就是有资格做皇帝。
这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也不是刘基的发明。中国历史上,“军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就搞过“军屯”和“民屯”,得黄巾寇民百万,青州军数万,在豫州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后世大规模的建设兵团,本质上都是“军屯”的一种形式。
“军屯”最大的好处在于将人力资源规划到了极致。
大明士兵战时打仗,农时种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不给国家添负担。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明初朱元璋曾经将这种军屯规模做到了270万。这相当于朱元璋不花钱替大明朝养了一支200多万的常规部队。
“军屯”效果这么好,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于是他把“军屯”作为一个固定制度给延续下去,兵源构成以“世兵制”为主。
所谓“世兵制”,和我们现在的农村户口,集体户口有类似之处,不过大明的比较变态,那就是“军户”、“民户”、“匠户”。其中“军户”属于“都督府”管理,“民户”才属于户部管理,“匠户”属于工部管理。因为在朱元璋的逻辑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你没出生,我就给你规定了职业,提供了工作。属于你这辈子是当兵的,那么你的世代以后都是当兵的。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这些都是顶替父职参的军。
“军屯”的最大优势在朱元璋时代大放异彩。但是把军屯作为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常备军事力量,必然劣势会逐步暴露出来。
首先军队的主业是为了打仗的,而一帮种地的农民,真的到了战时,是否还有能力作战这是一个问题。
2
朱元璋所谓不耗费,一点钱粮,就养兵百万。事实上在任何王朝都是无法维持的。
只能导致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降。因为,安装朱元璋的计划,20-30%的士兵守城,70-80%的士兵种地。打出来的庄稼,除了上交,其他的就分给一个士兵一年12石粮食。这样明军就实现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但是,一个士兵,一年才12石粮食,还经常拖欠,工资更是没有。就靠这么一点粮食,怎么养活一家老小?衣服,蔬菜,鱼肉等等全家,各种生活当中的吃穿住行,都要靠这一年的12石粮食,还经常拖欠几个月,甚至几年。
3
谢邀!
主要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最终结果也不尽相同。
一、制度
首先来说制度,朱元璋建国后就制定了很多大的国家方针,虽然这些方针在之后历代都有修改,但是都不影响其根本。所谓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其实靠的就是军户制度。
明朝时期阶级划分相当严苛,尤其是对百姓的性质划分更是仔细,像民户、军户等等。这种划分的好处就是,你是什么户种,你之后的子孙就是什么户种,种地的就一直种地,军户打仗了就在你们这里挑。
4
答:在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铁腕治国”的各类成就里,以他的原话说,这“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事豪言”,确是十分出名的一条。
那这“军事豪言”,是不是朱元璋吹牛?就得看看明初有多少兵:明朝卫所制度下,朱元璋在位时(洪武年间)就有近一百五十万军队。支撑这“百万大军”日常物资粮饷的,正是遍布各地的“军屯”耕地。以明朝军事制度,每家“军户”可以从“军屯”里“受田五十亩”,且国家划拨耕牛农具,每处卫所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边境要地则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要完粮纳税,即“子粒粮”。
5
朱元璋在开国后不久,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朱元璋凭什么敢这么说呢?因为,在朱元璋多年的推动下,明帝国政府专门开垦出0.89亿亩耕地,用来保障军队支出。这0.89亿亩耕地是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100万的士兵,相当于每个士兵可以分得近80亩的耕地。
在明朝初年,一个人只要当兵,政府就给他耕地80亩。而且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所以士兵家里,还有两三个人,可以以余丁的身份,免除政府的其它差役,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士兵耕种这80亩耕地。这也就相当于政府用80亩耕地的使用权,换一个稳定的兵役。
换句话说,谁家愿意给政府提供一个壮丁服兵役,并承担这个士兵的所有开销和费用,那谁家就可以享受这80亩耕地的使用权,可以收取这80亩地的地租,并且可以因此减免家中至少两个人差役的权利,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明朝初年当兵,并不算特别吃亏。
其后,等到政府将这0.89亿亩土地都分配给士兵的家属后,为方便管理,明帝国就有了军户这种特殊的利益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明朝初期士兵的日常开销,其实就相当于是由士兵自己的家人耕种这80亩地或者收取这80亩地的地租来供养,也正因为此,朱元璋才敢公开宣称,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国家一粒米。
6
朱元璋时代的组织动员模式是崇祯根本不可能模仿的。耕战一体的卫所制度与募兵吃饷的制度是两个时代。1、低成本的朱元璋养兵
元末群雄起义,各路诸侯的部队四出劫掠就食。谁都这并不是长久之道。
(卫所大体分布图)
在乱世,如果想建立政权,就需要对军队做合适要求,既能作战又能生产。
在三国时期,曹操就靠屯田法养兵作战,使出则为兵,食则有粮。
7
朱元璋时代和崇祯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时代。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之后,整个全国范围内的土地都进行了重新的划分。为了能够快速的恢复战后经济,朱元璋将土地分给了那些没有田地可耕种的贫苦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景象几乎遍布整个华夏大地。
朱元璋如此之做,无疑将全国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于战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8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当时的大明王朝常规部队的人数均在两百万左右,后最高高达270万人。
要养活这样一支大部队,必须要依靠强大的财政收入,可是在明朝财政预算体制内,并没有军队支出预算,那么,朱元璋是靠什么养活这支部队的呢?
军屯,是这支部队的生存之源。说起屯田,并不是朱元璋首创,汉代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就有了在边疆实行军屯的先例,三国时代,更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统一北方,后,屯田一直是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的大事。金元以后,屯田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明朝是继承元朝“军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军屯”建设,从而建立起大明朝的强大武装力量。
朱元璋在边塞之地或者重要军事要地实行屯田,与“军户”紧密挂钩,军队的兵士即“军户”(明朝对各阶层从事的职业按照“户”来划分,当兵的为“军户”,手工业匠人为“匠户”如此等等),在卫所制管理之下,开垦和耕种荒地或废弃田土,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也有部队三成为兵,七成为民耕作或二八,四六等,依据实际情况战农结合,以保障军队兵士的后勤问题。
这样,部队的吃穿皆可来自于屯田,不必要国家另行财政开支,所以纵观明朝财政,相比于宋朝要少很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自给自足的屯田。
9
之所以会出现如题目所说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元朝所处的社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腐败的政府机体等因素造成的。
朱元璋
【一】所处的社会阶段所导致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百废待兴,因为朱元璋贫苦出身,从一位放牛娃成长为一位开国之君,他深知农民之苦,也深知国家稳定发展之基在于农业。所以,建立明朝初期,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1. 将开垦黄田,增加户口作为主要任务。开垦的荒田归开垦者所有,免除杂泛差役三年,对于荒芜的田地,政府进行分配给农民,免除三年租税。
10
接到问题邀请,感觉很是愉快,那么就用我有限的知识试着回答这个提问。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而崇祯是大明的末代皇帝,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他们基本就是生活在两个时代。正因为时代的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环境因素的多样化,往往能够使人成就一番事业,也能使人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初期,全国人口约6000万左右,极盛时期国土面积近一千万平方公里,有些饱经战乱的地区甚至百里无人烟的状态,朱元璋不得不从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的地方进行移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发布了垦荒令,不但开垦的土地归开荒者所有,官府还无偿提供种子和农具,并且还多次颁布免税政策,让经受战乱后的百姓休养生息。正因为这样情况,朱元璋在刘基的协助下,建立了卫所兵制,并进行军屯。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虽然也是借鉴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经验,但这套军制在明初还是很成功的。这个制度不但解决了当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保证了兵源数量,同时又做到了军需保障。也正因此,朱元璋才敢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朝控制的最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