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
1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们,对其中一个剧情印象特别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为康熙出谋划策,平定了三藩之乱,为平乱治国做出了贡献,但仍免不了发配边疆、客死异乡的结果,但周培公死后,一代皇帝康熙竟又为其守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周培公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周培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生于1632年,湖北荆门人。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其智商超群,情商高配,人情练达,谈吐儒雅,不卑不亢。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1、周培公劝降王辅臣,凭三寸不烂之舌拿下平凉。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周培公与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2
清朝康熙年间,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他深谙治世之策,深知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生于公元1632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虽家境贫寒,但也能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在周培公十岁时,母亲在李自成作乱时丧命,自此周培公无依无靠,在衙门中做一名小吏。
后来周培公依附进入京城,结识了康熙的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很赏识周培公的才华,就把周培公引荐给了康熙。
康熙实行削藩引发了吴三桂起兵反清,吴三桂策动陕西总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康熙认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战场。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出兵,王辅臣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没当一回事。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是图海的副手,还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图海提出“说降”之策,由图海上奏康熙,并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见。
周培公看准了王辅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诱,他凭自己三寸不乱之舌单枪匹马孤身入敌境,最终劝降首鼠两端陕西总督王辅臣,王辅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势转危为安。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还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皇上能为母亲请旌,其父母亲都得到了朝廷的追封。
周培公就回家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满后到山东任职,在山东任职期间与山东总兵意见不合,只干了三年,就辞职归隐。
3
周培公的下场肯定谈不上是兔死狗烹。
首先一点,历史上周培公与二月河笔下的小说人物形象不是一回事:二月河的著作有各种传统民间演义那种传承,喜欢夸饰一个运筹帷幄的书生当帝王师,周培公被选上了充当这个角色。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王辅臣。因朝中满洲亲贵重臣忌惮周培公开始排挤他,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南方人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难以承受恶劣的天气,最终病倒。康熙来到盛京之后,见到了重病已久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献上他花费十年之久绘制的大清疆域图。康熙悔不当初,在周培公死后,辍朝一日,为其守灵。
4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1632年,卒于1701年。他是康熙皇帝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王辅臣,协助图海平息吴三桂叛乱,立下大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盛京提督任上。
首先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并不是被处死的,而是因为身体原因,病逝在盛京提督任上。既然康熙皇帝如此赏识周培公的才干,为什么不把他留用在身边,反而把他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直至病逝也未能回京呢?
自古帝王最无情,皇帝心思最难猜。康熙皇帝一方面欣赏周培公,一方面又忌讳周培公。用之则高官厚禄、皇恩浩荡,弃之则让他赋闲十多年、不管不问。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叛乱,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写了平叛\"条呈\"被康熙帝采纳,而康熙却没让他参与平叛,反而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让一个文官担任武职,让一个能臣远离中枢。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怎么如此让人匪夷所思呢?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培公身为汉臣,被满族权贵排挤。
周培公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在伍次友的举荐下,为康熙赏识,从此步入官场快车道,成为康熙特别倚重的心腹大臣。从康熙筹备裁撤三藩开始,到平定察哈尔叛乱,到劝降王辅臣,屡建奇功。正当他率军赴洞庭湖与吴三桂决战之际,康熙却解除了他的兵权,调回北京,雪藏了起来。
原来,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在背后开始捅刀子了。他对康熙说:周培公拥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若有异心,足可驰骋天下。要防止下一个吴三桂的崛起呀?对于明珠排挤周培公,康熙心如明镜,他知道周培公与明珠政见不同,根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但是明珠却拿出了最“莫须有”的理由,让康熙不得不解除周培公兵权。
5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王独大带来的隐患,决意进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吴三桂等人的反抗,引发“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持续八年,终于被平定,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周培公。
周培公因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功臣,最终却没能落得好下场,死在了边远之地。
周培公影视形象
一纸削藩令,血火满江山
6
周培公并非被处死,而是病逝,周培公作为汉臣,为清平定三藩之乱是立下了不少功劳,此处的功劳只是劝降了吴三桂的西北臂膀,并非影视剧里那样夸大。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周培公也只是扮演着辅助的角色。
周培公属于幼年丧父,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其十岁那年,李自成进攻荆郢,周培公之母孙夫人殉难,周培公自此无依无靠。可以说周培公心里是记恨李自成这样的乱贼,更痛恨大明王朝的无能为力。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军逼死李自成,周培公的家仇也算是被大清帮忙给报了。
周培公出身贫寒,却有着为大清报恩的志向,先是由小卒做起,投身行伍,后依附显贵进京,担任内阁供奉,开启了真正的仕途。而后为清朝鞠躬尽瘁,多次毛遂自荐,以身犯险,这种汉人官吏在清初这么卖力的还真不多见,这也是其幼年的遭遇所造成的。
7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周培公被处死?你快拉倒吧!您这是那个耳朵眼听来这么一股子妖风,别拿小说那情节当历史看。
那小说按照人家艺术家的说法,艺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家把历史上的一些个人和事杜撰一下,您这就当真了,那咱今个有关历史的话题他就没法聊下去了,这就不在一条线上啊!
俺就和你这么说吧,那小说里,有关周培公的事就两件是真真的,一件是单枪匹马的劝说王辅臣归降,另一件是那高帽子累积到了盛京提督的位子上,其他的您就瞅着一乐呵就成了,千万别当真。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甘心的问道:“那,那献图那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8
臣子和君王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琢磨不透的,因为他们的关系有好有坏,有的君臣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好的一塌糊涂,可是却会因为一些事情,例如较为敏感,和权力相关的事情,便导致了关系的破裂。例如蓝玉和朱元璋,当时的蓝玉其实并没有二心,他故意让皇帝使唤不动自己的手下,是为了试探皇帝的态度,同时也有意的来炫耀他志军有方的味道。因为蓝玉和皇帝待的时间比较长,他明白皇帝最为喜欢的便是有军纪的部队,他觉得自己将军队约束和建立成这样,一定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可他错了,他这样的做法只会让皇帝怀疑,只会让皇帝对他怀有戒心。但是在这个武将看来,他并没有错,他只是治军有方,而在皇帝看来,他看到的则是对于军队的调配权力。所以在很多时候,皇帝和臣子的矛盾在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来,从而带给臣子以厄运。
周培公
他是明末清初人,他在只有十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而他的母亲,也因为丈夫的去世,国家的灭亡一同随着大明的朱由检去了。父母双亲的离开,使得周培公成为了孤儿,成为了无父无母的人。他为了能够混口饭吃,于是便成为了一个小吏,虽然收入一般,但总算是吃了皇粮,就养活自己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随着他的不甘平凡,随着他遇到了自己生命当中的贵人,使得他有幸进入到了京城做事,并在后来接触到了康熙帝。
他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康熙一朝建功立业的时候,是在康熙十三年的时候,那时的吴三桂开始了反叛的道路,他想要通过的自己的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要知道,当时反叛清朝的不仅仅只有吴三桂,还有耿精忠和王辅臣,吴三桂为了能够和这些“战友”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开始了战略上的扩张,企图能够实现破坏清军的包围圈,从而达到压缩和减小清军对于他们反叛集团的阻碍。
当时的康熙皇帝也看出了他们这一目的,如果要是这多股力量混合在一起,对于清廷的剿灭和征讨是大大不利的;所以,为了不让他们这些星火联合在一起,不让他们成为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康熙帝也开始了他战略上的部署。
他首先派遣黄锡衮和周培公这两位得力的干将,对吴三桂的计谋和想法的实现进行阻挠,防止他们这些庞大力量的汇合,而另一方面,在朝廷中康熙帝召集了他所信任的大臣,一起商量和研究对付这些乱臣贼子的办法。
9
周培公被处死?从何说起?电视剧中没有,真实历史上更没有。不知道提问者是怎么想起这个问题的……
说起周培公这个人,很多人都被电视剧《康熙王朝》给忽悠了。这部电视剧绝对可谓天雷滚滚!活着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一口一个我孝庄、内务府包衣出身的魏东亭(这人压根儿不存在)被册封为毅亲王等等就不说了。图海和周培公的关系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转,周培公不过是大将军图海手下的幕僚而已,一转身,成了图海的上级了,还成了平定三藩的首功……就连在西方传教士们技术指导下绘制的全国地图都成了周培公画的了,一个人有能力绘制全国地图?全国性的测量这一关就无法解决。哥也是醉了……
下面就来简单说说这个周培公。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在准正史《清史稿》中无单独列传,附于《图海传》之下,可见其地位并不显赫。此人一辈子唯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平定三藩之乱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首鼠两端的陕西提督王辅臣。 周昌生于明末清楚的乱世,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后寡母命丧李自成叛军之手。孤独无依且身逢乱世的周昌并没有走科举之路,也没法走。从州县小吏干起,因为却又才能,后来依附高官入京,担任了内阁供奉,一个地位不高却可以接触高层的职位。之后一段时期记载很少,大概是在苦巴巴熬资格吧。
10
周培公之死应验了一句铁的定律,这句话不论古代还是当代屡试不鲜,而且周培公在炮轰王辅臣管辖的十万大军和30万平凉成百姓时,他已然预测到自己的下场,但是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
首先这个问题我要给大家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角度一:从《康熙王朝》电视剧角度来分析,周培公病死于雪国盛京,临时前送给了康熙一幅《皇舆全图》,此图前无古人,堪称大清最全最精准之图。
周培公为什么会死在雪国盛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