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诸葛亮旷世奇才,堪比管仲乐毅,有鸿鹄之志,当时徐庶之母被曹操作为人质留在曹营,曹操用计骗得徐母笔记写诈信送于徐庶!徐庶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临别,刘备依依不舍,甚是惋惜、痛苦,徐庶不忍,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为遇明主,审慎出山,必须审时度势,再三考察刘备诚信;刘备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三顾茅庐终于使得诸葛亮出山,从此刘备如鱼得水,最终赢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2

谢官方的。刘备活了大半生,没立足之地。曹操已占北方大片土地,兵锋正盛。东吴孙权,已立三世,人心稳定。刘备意识到,仅靠关张匹夫之勇,怎能定安帮定国?怎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此时的刘备求贤若渴,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会轻易岀山,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但也深深打动了诸葛亮。


臣夲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

3

为什么去三次呢?

原因很简单哦!

古代没有手机

联系不方便呢

也没有微信可以视频啊

4

东汉时代未年群雄割据,地方势力掘起,出于各股军事集团利益考量,迫切需要文人贤士辅助。就连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曹操也到处网罗人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刘备出于本军事集团需求,礼贤下士,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以表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而当时,文人贤士与各军事集团是买方市场,双向选择,君择臣,臣亦择君。孔明考虑再三,于是应聘,效忠于刘备麾下,应驱驰也。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军事集团有了文人贤士的辅佐,建立明确发展方向,战略上树有明确目标,规划出政治走势,有声有色,风声水起。否则像没头苍蝇,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旁边万木春。你只好做沉舟与枯木吧!

5

诸葛亮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人家起点很高。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叔叔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父亲死后,诸葛亮跟随叔父生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在南阳耕种,顺便紧盯天下形势变化。

虽然父亲、叔父去世,但是在荆州积攒的人脉还在。诸葛亮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玄,其中诸葛瑾是孙权手下重臣。诸葛亮的大姐姐嫁给了荆祺,荆祺和他的两个哥哥荆良,荆越是刘表手下红人。自己娶了黄彦承的女儿黄月英,岳父黄彦承和蔡瑁是两乔子,而蔡瑁的姐姐蔡氏是刘表最宠幸的爱妾,也就是说,蔡瑁叫刘表姐夫。

而诸葛亮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经常和徐庶、崔州平、司马徽交好。其中,司马徽(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摆兵布阵、谋略心法皆师承司马徽。而夜观天象、阴阳八卦又师从岳父黄彦承。例如,赤壁之战借东风的钱本领就是跟黄彦承学的,而秋风五丈原之时,七星续命之术,诸葛亮是跟庞德公学的。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他不可能一辈子在南阳种地,他也想找一位名君,实现自己的人生报负。

北方曹操占据中原,兵精粮足,底下有谋士郭嘉、苟或、许攸;南方孙权有鲁肃、周瑜等谋士;自己去了肯定不受重视,没有多大地位。

6

要想这个问题先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1,诸葛亮的出身。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里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也就是他的出身并不高,并不是名满天下的有名氏族的公子哥。《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父亲以及叔叔也都是东汉末年的官吏,但也并不是像曹操和袁绍一样的大氏族。再加上诸葛亮出山时只有二十六七岁,初入仕途没有历练,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2,诸葛亮的朋友圈。在乱世里谋士择主,一般有两个方式,自荐和朋友荐。汉初时,儒生郦食其就是自己去找的刘邦,为汉朝出谋划策立下了很多功劳。再比如曹操的著名谋士郭嘉和司马懿都是荀彧推荐的,而诸葛亮选择刘备后也启动了自己整个朋友圈。诸葛亮是琅琊人,早年失去双亲跟随叔叔来到荆州并定居下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荆州的刘表应该是最先知道诸葛亮有才的,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表既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更没有宏图大志,也不是诸葛亮选择的对象。

诸葛亮的朋友圈,又都是如竹林七贤一般的隐士,对仕途大多没有兴趣,更没有去投靠谁,也只有在徐庶投靠刘备后才推荐了诸葛亮,并建议刘备去请他出山。

3,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兵精粮足谋士众多。 东吴孙权也占据了江东占领八十一州,江南名仕都被收揽其中。而此时的刘备,还只是借住在刘表的新野,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这就如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上班,就要从最基层的做起;而到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去上班,领导肯定要委以重任,言听计从。

7

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有雄心壮志的各路诸侯都积极招揽人才,以图霸业。而天下纷争,民间一些有治世能力和政治理想的人才,也都在审时度势、待价而沽。这应该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刘备先选择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也要考察一下刘备的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出山相助。刘备“三顾茅庐”这段时间,诸葛亮应该做了大量的功课。了解了刘备大汉皇叔的身份,知道了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研究了关、张、赵等将领的实力等。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诸葛亮最后还要考查一下刘备的诚意。这决定着他出山后的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最终,诸葛亮认为刘备集团是个“潜力股”,而刘备“三顾”的诚意也打动了他。这样,诸葛亮决才定出山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功业。

8

感请!~

三国时期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儿事”,对于诸葛亮这种有大本事的人来说,他也需要考察一下扶保的主公是不是良主,值不值得保。下面咱们把这三顾逐个分析一下:

1、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有一段叫做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还亲自跑到诸葛亮家里告知此事,虽说诸葛亮当时非常生气,但是好友推荐,又说的这么好,肯定多少有些动心。但是刘备值不值得保,心里也没底(毕竟刘备折腾了大半辈子了,也没成事),需要实地考察考察。而刘备没几天就去诸葛亮家了,诸葛亮正在考察的路上。第一顾算是走了个两岔子。而且第一次刘备回去的时候还碰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有这么凑巧吗?或许,但更多的应该是诸葛亮请崔州平接触一下刘备,看看刘备这个人怎么样,值不值得保。

2、通过实地考察,刘备在新野的口碑还不错,实力虽然弱了点,但身份高,武将都好使。这就好比玩游戏,等级虽然不高,但是有橙色卡(关张赵),只要熬过练级这段时间。一定能够爆发。所以得出刘备可保的结论,结论虽然有了,但还想听听好友崔州平对刘备的看法。在家没怎么待又走了。所以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后第二次拜访又扑了个空。

9

求贤如渴,诚心诚意!

10

不请几次,他会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