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知识有哪些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端午节这个节日历史上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划龙舟以纪念这位爱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对国家的兴衷冶乱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是战国末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战国末年的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年轻的屈原看到国家衰败的局面,十分忧虑。他决心发扬自己才能,使国家再强盛起来。屈原离开家乡来列郢都,找机会向楚王讲述富国强兵的主张与见解,功心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动了楚王的心,就任命为左司徒,参于政事和外交。

屈原建议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几次三番遭到一些落后派的强烈反对,有人在楚王面前造谣中伤屈原,楚王相信谗言,几次把屈原流放他乡,

2

端午节的由来和地方执念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是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的。我国国务院在2008年开始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其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地区,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在我们老家江西三十年前还保持着端午节送礼必须得有扇子的习俗,并且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撒硫磺、裹粽子。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在两湖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主要在苏杭一带,在苏州古城墙上有伍子胥的头颅塑像,其意就是要看着越王勾践把夫差灭了)、也有纪念曹娥(浙江绍兴一带,在绍兴上虞有条江就叫做(曹娥江))及介子推(流行于中原地区)等说法。大多纪念活动都是在南方,也很隆重。民间有"扒龙船"、“賽龙舟”、“吃粽子”、"放纸鸢”、“放灯笼”、“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补充题记:曹娥碑上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被誉为中华第一谜底~三国杨修解读“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就暗藏“绝妙好辞”这四个字。

3

很高兴这个问题。

端午节即将到来,一起重温端午节的历史知识。

"奶奶,给我点美人痣。"这是我小时候端午节最开心的事。小孩子时候,对端午节是朦胧的,只知道这是过年后很重要的一个节日,点美人痣当时也不知有何深意或渊源,长大了才知道是来源于端午习俗"画额"。奶奶帮院里的男孩子们用毛笔点雄黄酒画个王字在额头,我是女孩子,我要求点美人痣,奶奶故做生气的样子说:"就你浑,臭美。"端午节农历5月初5这天,家家户户包粽子。奶奶、伯娘们、婶娘们初4就已采回芭蕉叶、粽叶洗泡好,初5早上清晨将艾叶、菖蒲采摘回家,一小束一小束绑好挂在门侧上,湿露露透着艾香菖蒲香,然后她们全都坐在奶奶的堂屋里一起包粽子,因为家族人多,所以闲着的男女老少都帮忙包。

糯米提前两天已泡好,花生、红枣、红豆、绿豆、香菇、咸蛋黄、肉也提前准备好,备好所需食材包起来就快。我们家乡包的粽子尖尖的,像圆锥那样尖,我见大人们多用细细的麻绳捆綁,一个大概有2至3两,小小个很均匀,提起来一串一串的,放在锅里煮,满屋都是粽叶的清香,抿紧嘴使劲呼吸一下,随急说道,真香!

端午节这天,不只是有粽子,还有大伯二伯蒸白糖发糕,几个叔叔打糯米糍粑,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喜好,真的是全家上下乐滔滔,中秋节的时候也是这样,小孙孙们围着爷爷奶奶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非常怀念那温馨的热闹时光。

爷爷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讲端午节的来由,虽然不完整但我们听得很认真。

为什么"端午节"这天吃粽子祭屈原?挂艾叶菖蒲呢?喝雄黄酒呢?画额呢?

4

端午又叫重午、重五、“端”亦“初”,是开始的意思。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

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

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可谓“端阳”,重午又谓之“重阳”。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到了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之讳,由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5

【风云湘水寂//雾霭楚天吞】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主要有三种原由:①纪念楚国三闾大夫、著名爱国诗人屈原。②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③纪念孝女曹娥。

風吹艾草香,懷古酌雄黃。

辭國餘長恨,過關黑髮蒼。

吹簫吳國興,掘墓楚人傷。

6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不过我们这边以前还有“大端午”,“小端午”的说法,很多人过“大端午”,不过“小端午”。“大端午”是农历五月十五,“小端午”是五月初五。现在大家既过“小端午”,又过“大端午”了。

一、“大端午”的来历,据说因为湘西一带地势偏僻,屈原投汨罗江的消息晚10天才传到湘西,所以湘西一带五月十五才过端午节。

还有个说法就是:汉朝的一个将军正好在五月初五日这天出兵湘西。五月初五正值端阳佳节,士兵们有点为难。将军说,今日为小端阳,敌军必不防备,正是进攻的好时后,等我们战胜,到五月十五再过端阳佳节。

果然,当天守卫士兵喝得大醉,将军带领士兵势如破竹,大获全胜。五月十五那天,大家杀猪宰羊,犒劳战士。所以湘西以后就过大端午了。

我们这边属于湘西南地带,所以我们也过“大端午”。

7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俗称五月节,时间是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国大臣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汩罗江一带。他听说楚国首都郢被秦军攻破,悲痛万分,投汩罗江而死。江边的人民为了怕鱼吃屈原的尸体,就向江中投米,并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这一活动,后来主要演化为吃粽子和赛龙舟。此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佩香囊,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挂钟馗像等。除汉族外,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风俗和汉族不一样。端午节那天,满族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荡秋千、踏跳板;瑶族在家门口挂葛藤……。

8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的由来很久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由于故事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有关,故端午节上升为一种历史文化,其中流传下来的习俗如下:一,赛龙舟,与屈原有关。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报国无门,以身殉国。传说楚人为打捞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尸体而举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一种国际性体育运动。

二,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传说楚人把粽子投入汩罗江喂饱鱼虾,目的是保护屈原尸体,后来也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一种独特的美食推介活动。

三,喝雄黄酒,与白娘子传奇故事有关,据说此酒能驱邪。

四,挂艾草,在门上挂艾草,有驱避邪的寓意。

五,洗艾草水,取艾草、五谷放入清水中,等到十二时正午这个时刻以上述艾草水洗脸,意为洗去污浊邪气。

9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又名端阳节,端是初的意思。这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间节日。

根据《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迎涛神的风俗。

后来,这些风俗又和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说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揑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中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些风俗传到了国外,直到现在,日本的某些地方还有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竟渡、竹竿挂鱼等传统习惯。

10

屈原很有才,很爱国,死的很悲壮。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月初五端午节快到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很是热闹。

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写下绝笔“怀沙”满怀悲愤投进汨罗江,人们敬仰他的爱国情怀,害怕江里的鱼??啃食屈原,一边打捞,一边把糯米,肉等扔进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糯米包成粽子,在端午节吃来纪念屈原。打捞演变成划龙舟。

当年秦惠王派张仪到楚国去,告诉楚国要是与齐国绝交,秦国就给他六百里地,屈原知道有诈,竭力劝阻,却被流放汉水之北,结果是楚怀王被骗,秦王说当初说的是六里地,秦楚就打起来了,楚大败。又招回屈原出使齐。但楚王并没有真正重用屈原。

再后来秦王楚王见面,屈原又一次劝告,楚王就是不听,就去了,结果被秦王扣押,病死了。到了楚襄王更是听信谗言,屈原有才,讲他坏话的人多的是。屈原被流放到湘水。

秦始皇先派李信攻打楚国,没有成功,后来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打败了楚国,楚国都城被攻破时,楚襄王逃跑了,屈原看救国无望,彻底失望??了,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