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韩信根本没有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手底下见真章,说得通俗点,就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韩信是不是人才,只要让他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但问题是,萧何在韩信没有实践之前,就断定了韩信是人才,那么韩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

其实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并且是一个国士无双的人才,与现代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过程非常相似,萧何判断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一看,二交谈,三试探。

萧何不是第一个发现韩信是人才的人,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其实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当怀才不遇的韩信因为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时,韩信因此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投靠了刘邦。

3

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当时韩信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他的军事天才尚未有展示的机会,萧何怎么知道他有将才?又为什么推荐他为大将?难道他不怕自己看走眼,选中一个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吗?

第一,萧何有识人之明。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萧何在识人上是何等厉害。

萧何本是沛县吏掾,算起来也是个小官。他认识刘邦时,刘邦还只是一介布衣,而且有些无赖相,时常得罪人。但是萧何有一双敏锐的眼光,觉得他与众不同,多次暗中相助。后来刘邦当了泗水亭长,与萧何成为同事,关系更是非常寻常,刘邦有一回到咸阳去服役,同事们都送他三百钱作为路费,萧何送了五百钱,比其他人多了两百钱。萧何这样做,与其说两人交情深厚,不如说他认为刘邦”奇货可居“,多给两百钱,也是一投资,在刘邦心里,萧何便成为最可信任的人之一。当然,萧何当时肯定没想到刘邦有朝一日会成为皇帝,但他能看出刘邦不同凡响,这就是识人的能力。

在萧何去世前,汉惠帝前来询问宰相人选,萧何推荐曹参,这又足以见他的识人之明。因为曹参本是武将出身,身经百战,在汉高祖序定功臣时,把搞后勤的萧何列为第一,曹参非常不服气,从此与萧何势不两立。但是萧何临死前,却推荐曹参接任丞相。后来曹参”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成为一代名相。这又是萧何眼光毒辣的又一例证。

4

(萧丞相一看就像个算命先生)

·

·

萧何也是在官场上混的人,见多识广,具有识人之明。

所谓能识人,就在于他没发迹的时候,能清楚他会有成就;在很普通的时候,就清楚他将来会发迹。

5

韩信从来没在萧何面前表现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萧何为啥就认定了韩信是个人才呢?还非要大晚会上冒着被误解为跑路的危险,把韩信给追回来?

其实这也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并不是说,萧何刚见到韩信,就立刻意识到这家伙是个人才。肯定是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后,才会认定你是人才。

雷布斯曾经说过:我绝对不会投资陌生人。

本来就是这么个道理嘛!都不了解你这个人,凭什么就要花巨资投你的项目呢?当然是在接触久了以后,认可了你的能力和人品,才会投资你。

同样的道理,萧何认识韩信的这个过程,其实也不能说太短暂。而且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才让萧何意识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6

萧何是意外发现了韩信的才能。

一、认识萧何前,韩信混得很惨!

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淮安),年轻时又穷又不肯种地、做点小生意,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县里的人都瞧不起他。

著名的“胯下之辱”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秦末大起义,韩信投奔项梁的义军,在军中默默无闻。项梁战死,韩信又归属项羽,做到执戟郎中。

7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家喻户晓。韩信不被刘邦重用,一怒之下,离职而去,萧何唯恐失去这位帅才,来不及向刘邦请示,就跨马而上追回韩信。萧何追韩信时,刘邦不知隐情,还以为萧何离他而去,气得一蹦而起,差点儿精神失常。

韩信的军事才华事实已证明,人尽皆知,萧何的追回韩信无疑是明智的。但有人很好奇,韩信投奔刘邦前,不过是项羽手下的执戟郎,并无统兵作战的经验,而萧何本人是文臣,军事才能也不突出,他如何知道韩信是难得一遇的帅才?

有人说,萧何采取的排除法。他虽然不清楚韩信的能耐,但清楚刘邦手下将领的本事,因为他和这些将领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萧何深知,这些将领均不是统帅之才,都不可用来统帅三军,那么只有推荐刘邦重用韩信。如此说来,萧何在蒙?

显然,这于情于理都不符。如果萧何不了解韩信,万一韩信连刘邦手下将领也远远不如呢?他为何要冒这么大风险推荐韩信?如果萧何只是在蒙,蒙谁不是蒙,韩信离开时何不让他离开,何必心急火燎地追回韩信?刘邦军中唯独不缺人,没有韩信可蒙,还可以蒙其他人。

也有人说,韩信在项羽麾下的职场经历,让萧何非常看重。可是,正如前文所说,韩信在项羽麾下并无统兵作战的经验,只是一个执戟的侍卫,有何经验可借鉴?说得难听点,韩信不过项羽军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保安,一个保安的经验有何可贵?项羽军中的保安可不仅韩信一人,如果保安经验可贵,萧何恐怕得把腿跑断。

8

谢谢邀请。中国的用人制度,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按需。萧何也是如此。

是按需,而不是明面上讲的按才。这里头有几个意思呢?咱细细说。首先咱来看,萧何认识韩信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之前知不知道韩信是个人才呢?为什么临到韩信憋屈得要甩袖子跑人,这才来一招月下追韩信呢?

这就得分析分析了,萧何,是刘邦的副手,他的职责,其实也就是服务好刘邦。刘邦如果不想打回关中去,而是愿意在汉中窝着过过小日子,那韩信就没啥用,相反樊哙这些人的作用可能更大,因为刘邦要在汉中游山玩水,樊哙就是个好车夫。

历史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你的领导,若是只想着吃喝玩乐多捞点好处,那懂这个的人就能受到重用获得提拔;而若是想着好处又想巴结上层以求更上一层楼,那就得提拔点懂人事、擅通关系的人。而若是他既不想捞好处也不想巴结,只想做点政绩出来,那就是必须找点有真才实干的人。

萧何就是如此,他的人才库中,显然韩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而已。会溜须拍马的,有一大群;会搞关系的,也有一大群;会陪酒陪聊的,更有一大群。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这句话用在韩信和萧何身上并不全对,因为韩信这个千里马是举世罕见,而萧何这个伯乐也是千古少有。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萧何遇到从没打过仗的韩信,就敢拍着胸脯,向刘邦担保他当大将军呢?

韩信,一个泗水郡的落魄少年,家里穷得叮当响,谁都没想到他能干出多大名堂。小时候,母亲去世了,穷的没有钱办丧事,人一见他就躲得远远的。最后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安葬了母亲。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0

萧何是刘邦最重要谋士、辅臣,封相国,与韩信、张良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秦末泗水沛人。

从起家时,他就追随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坚守后方,为前方提供兵员粮草。

萧何的主要职责就包括举荐人才,秦汉时期,没有科举制,人才都是通过官员层层举荐,每个官员都可以举荐相应级别的人才。

认识人才,举荐人才是宰相的基本功,萧何入咸阳的时候收集了很多图书,当然也包括兵法韬略,考察韩信是否懂兵法应该不难

萧何慧眼识人,事实上,最能代表其爱才荐贤品格的,莫如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寸功未建,刘邦给他管理仓库之职,官卑职小,无用武之地的韩信只能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