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卧薪尝胆”,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是真的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卧薪尝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有《吴越春秋》也有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说法。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勾践治丧期间攻打越国,勾践匆忙应战,派三对罪犯直接在吴军阵前自杀了。吴军吃惊没见过这阵势,越军趁机攻打,吴军大败,阖闾受重创去世。

三年后,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为了不亡国,采取委屈求和,他向吴王请罪,原到吴国做臣仆,妻子可为奴妾,越国士大夫极其妻女都可为吴服役。

伍子胥建议夫差消灭越国。勾践派大臣文种用金银和美女贿赂吴太宰伯噽。最终是夫差答应放了勾践。但是勾践要到吴国做臣仆。

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仆人,被吴王放回国。他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打算复国复仇。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不可消磨自己的意志。于是在自己睡的屋子里悬挂一只苦胆,每天都让士兵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屈辱日子。

2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共同来讨论交流。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夫差打败,囚禁在吴国,给夫差喂马,受尽了百般的侮辱。

他在吴国十年,言行举止,小心翼翼,终于取得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回到了越国,他回到越国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用了十年使越国强大起来,勾践回到越国的十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雪耻,于是就睡在柴草上,在房梁上悬挂一枚苦胆,每到饭前便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后来,越国不断强大,而吴王夫差却掉以轻心,很快就被越国所灭,夫差也自杀身亡了,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后来有一两句很有名的对联“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据说,这是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上句说的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下句说的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那么,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其实在很多书籍中,是记载了这个故事的,例如《左传》,《史记》等都有记载,只是说法有些出入,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有的只说勾践是用很苦的菜来刺激自己,在疲倦的时候保持清醒。

3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

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4

历史上很多成语典故都不是就某个故事而诞生的,有的先有原型,而后在某个特定环境下才正式成为我们所说的"成语",卧薪尝胆就是个倒子,它最初是出现在《史记 勾践世家》中,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听从谋士计策,投降吴王,鞍前马后假意效命吴王,后被敕回国,放一苦胆吊在床前,自己松懈时尝一口,以不忘国耻,后韬光养晦二十余年,终于打败吴国复国耻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可信度,一个人受了耻辱,找来一个苦胆,吊在床前,尝一下以示提醒自己勿忘耻辱。这个时候卧薪尝胆还不流行,真正让它成为日后我们所说的成语是到了北宋。

北宋大家苏东坡一日写了篇散文《拟孙权答曹操书》一文中,……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名……,至此,卧薪尝胆才正式出现,可见,一个成语的形成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沉甸,有人说历史是一幅素描,加色是各自所需,野史比正史精采,很多的历史故事都是在后世的创作中不断丰满完善,尤其在演义中变得更加精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名小说。

也有很多的历史原像被传偏的,如我们常说的"无奸不商",本意是"无尖不商",说的是卖米的商人在给足了份量后,再用小酒杯舀点倒在上面形成一个小尖,意为多给的,后来变成了无奷不商,这让当初的商贩们情何以堪?

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原型还是存在的,否则日后的苏东坡怎样来一个"卧薪尝胆"的词呢?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编的精彩了,就有人喜欢,就有人信了。

5

是真是假,我们不能穿越回去亲眼经历,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假,我们唯有找史书比对,相互来印证。

卧薪藏胆,是春秋争霸时的事件,记载当时的历史最靠谱的首推《左传》和《国语》这两本书。但翻遍这两本书我们便会发现,虽然这两本书记载了越王的生平事迹,但却未有卧薪尝胆一丝一毫的记载。

直至西汉时,在《史记》里才有了尝胆的记载,但也没有卧薪一说。之后的东汉学者撰写《吴越春秋》,也同样是只有尝胆一事,并无卧薪

唐宋时期,逐渐有了“枕戈尝胆”的说法,而真正“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使用已经到北宋,大文豪苏轼便曾以孙权的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在这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卧薪尝胆。但是即便是孙权这效法先人的事件在当时也同样没有丝毫的记载。

6

“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为了苟全性命和存国,与文种、范蠡达成共识,投降于吴国,亲自前往吴国为人质,静待范蠡于越国认真经营,以图再兴。

勾践在吴国,日子过的异常低贱与悲苦,不但给吴王夫差当马夫,供其踩踏蹬车,还有像奴仆一样随侍左右,供其使唤差遣。更有甚者,伍子胥为了让吴王相信勾践不是真心归顺,当着勾践的面叫他的王妃雅鱼去陪侍晋国使者,供其夜晚欢愉。

勾践为了取得吴王信任,亲自安排自己的女人去干这种肮脏的事情,还特意嘱咐:“一定要陪好”。

越王勾践能够做到的还不止这些,为了得到吴王夫差的彻底信任,早日放自己归国,还在夫差病重时将他的大便用手指挖上,放口中品咂,以诊断其病因。

吴王夫差果然被其感动,放其归越,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不忘曾经的苦难和耻辱,每天睡在柴草上,舔舐苦胆,以明其志。

7

(卧薪尝胆)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科考落第时曾撰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而卧薪尝胆的主角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王句践。

关于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记载于如下几部史书中,一是《左传》,二是《国语》,三是《史记》,四是《越绝书》,五是《吴越春秋》,前三个是很严肃的正史,后两个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想象,更像是历史小说。

经过专家们的考证,句践卧薪尝胆,在上述五部史书中均没有完整涉及,有的典籍提到了“尝胆”,但是“卧薪”却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左传》的记载】

首先看《左传》的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496年)吴伐越。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檇李。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 ,不动 。 使罪人三行 ,属剑于颈 ,而辞曰 :“ 二君有治 ,臣奸旗鼓 ,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吴越之间的第二次“檇李之战”,句践派敢死队在吴王阖闾面前自杀,趁着吴军惊惶之际,越军进攻,阖闾大败,后来受伤而死。这段历史发生在“卧薪尝胆”事件之前,没有涉及到“卧薪尝胆”的史实。

8

目前类似这种事件我们都要从史书上着手查阅。而且还不能单靠某一个史书去认证。

说起“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打败吴王夫差,从而苦尽甘来。

卧薪尝胆从字面上理解是,睡稻草,舔苦胆。形容发奋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那么这个词的出处来源于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但是从《史记》上记载只有尝胆的事情,并没记载卧薪的事情,那么卧薪是苏轼加上去的。从《左传》上看,记载了大量越王勾践轶事,但并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之事。《国语》里的《吴语》《越语》也没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尝胆,却并没有卧薪。但是到了明代,作家冯梦龙多次在作品中提及卧薪尝胆之事。

那么综上所述,“卧薪尝胆”是否真有其事,还需要专家考证论证。时光也不能倒流,谁在那个年代,也不能天天配个书记员天天记录自己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吧。

9

“卧薪尝胆”是中国历史上上非常励志的一个小故事,大意是说:吴越之战,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后,委身为奴、侍奉夫差,甚至不惜为夫差尝便诊病,从而打消了夫差的戒心,在吴国为奴三年之后得以回到越国。回到越国之后,勾践每晚卧于柴薪之上并每日舔舐苦胆,以提醒自己勿忘屈辱与仇恨。最终,越国大败吴国,勾践一雪前耻!那么,勾践真的“卧薪尝胆”了吗?

“卧薪尝胆”说源自何处

卧薪尝胆之所以为世人所熟知,最早应该归功于太史公。太史公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细心者或许会发现,太史公只是提到了勾践“尝胆”,通篇都没有提及“卧薪”。太史公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谨慎,但凡有疑问的东西,他宁可存疑也不会轻易舍弃。换言之,如果勾践“卧薪”是真的或者太史公认为是真的,他应该是会有所记录的。即便有疑问,以太史公的风格,多半也会采取“存疑”的做法,而不是直接舍弃。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秦始皇生父之谜了,太史公无法确认,最终在不同篇章中采取了不同的记载,以示此事“存疑”。也就是说,至少到西汉时期,所谓“卧薪”的说法还没有出现或成为主流。

所谓“卧薪尝胆”之说,大多出现在南宋以后,南宋时期的书籍中开始成规模出现“卧薪尝胆”。到元明时期,“卧薪尝胆”成了剧本中常见的励志情节并为大众所熟知。最典型莫过于明末的剧本《浣溪沙》了。同时期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中也对所谓“卧薪尝胆”有多次提及。换言之,“卧薪尝胆”之说主要存在于元明时期的杂剧、小说之中。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至少太史公明确提到了勾践“尝胆”。但是,比太史公更早的《左传》《国语》等书籍中却都只提及了吴越之间的争斗,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之事。甚至到宋、明时期,很多书籍中依然提及到夫差“坐薪尝胆”而不是勾践。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说到的是吴王夫差,明代文豪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也对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换言之,直到明朝,勾践“卧薪尝胆”之说依然是存在多种说法的,甚至与勾践没有任何关系!

除此之外,《吴越春秋》中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说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为复仇日夜操劳,在困了的时候“攻之蓼”,用苦菜抵抗困意,但同样不是“卧薪尝胆”。这就非常奇怪了,这么励志的故事,为什么大多出现在杂剧、小说之中?而且各种书籍中的记载还出现了如此巨大的不同!大概只能有一种解释了,这就是后人为了励志而励志,认为杜撰出来的。

10

答:大概是假的!

卧薪尝胆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按照解释的意思去说越王勾践,没毛病。他的确是为吴王夫差牵马坠蹬三年,换来吴王夫差的同情和信任,回国后发愤图强,最终击败吴国,成为春秋一霸!

但是,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复杂得多了,《史记》中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一个人,先说是什么胆?估计是猪苦胆,人的胆子?不会那么残酷!得死多少人才能让勾践天天尝苦胆。一个人坐着、卧着都要先尝尝苦胆?而且吃饭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那么这个饭还怎么吃呢?说归说,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再说,从勾践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500年了,怎么只有一个勾践能够卧薪尝胆,比他不幸的人多了,比他意志坚强的人也不在少数……都没有卧薪尝胆,仅此一例?怎么会呢!

尝胆有《史记》记载,也不能全信;卧薪连史籍记载都没有,更是荒唐了。大概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