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关羽为何大意失荆州?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原因有三,一是没有弄懂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确定的战略方针。诸葛亮曾分析到,曹操拥百万之众,占据中原富庶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羽翼已丰满,诚不可与之抗衡。孙权承父兄之业,已历三世,文武咸服,团结一心,况有长江之险,当下也不可与之争锋。虽然刘备得了荆州部分郡县,但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北有曹魏,东有东吴,易受两面夹击,一旦两面来攻,以刘备的军事实力很难确保无虞。且诸葛亮临行再三嘱咐,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可保荊州安全。但关羽没有搞懂或者本就不愿执行这个战略计划,才使得两面受敌,最后兵败被杀。二是性格决定命运。关羽性格中的缺点是致命的,刚愎自用,骄傲无度,尤其是盲目的看不起东吴,看不透孙权的阴谋。本来孙权早就对荊州有觊觎之心,从孙坚开始就有吞并荆州的野心,这一点关羽确实大意了。本来孙权开始还顾点同盟的脸面,欲与关羽结秦、晋之好,被狂傲关羽一句"虎女焉嫁犬子"的伤人无底的恶语断送了荆州的前途。三是用人不当,拒纳忠言,对南北夹攻缺少对策,导致失败。北伐开始重罚先锋,又让糜芳、傅士仁去守钱粮重地,王甫苦谏不听。守荆州老窝又非所托,虽有烽火台示警,奈襄阳至长江防区遥远,如何救得及?最想不到的是,东吴取荊州后安抚百姓,攻心战术甚效。关羽军心瓦解,怎仅得起战场上的两面攻击。关羽大意失荆州造成了刘备势力的衰弱,使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失去战略意义,也为后人留下千古遗憾!

2

主要是关羽领导能力不行,荆州乃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这就要求荆州的最高统帅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军事能力,而这个河东解良人的能力明显先天不足,且狂傲非常,掌管荆州后,对外首先撕毁孙刘联盟,对内刻薄寡恩,四面树敌后便大显身手开始北伐,而对于东吴的虎视眈眈开始有些防范意识,沿江设下烽火台,且派重兵把守,然而,却经不住陆逊、吕蒙的一顿忽悠,陆、吕知其素来狂妄自大,便向其频频示弱,为显其心目中的江东鼠辈更加无能,吕蒙装病辞职,陆逊接任更是投关羽所好,对其极力吹捧,並送上礼物,使关羽的虚容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更加飘了,随后便调走了荆州大部兵力。至此,荆州焉有不失之理,加之糜芳、傅士仁的投敌,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关羽便也在劫难逃了

3

一、关羽镇守荆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刘备为取益州、汉中,留关羽镇守荆州(公元212年-公元219年)。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期间关羽治理荆州,卫疆守土,战襄樊“威震华夏”,独身溃败而走麦城。这期间的风云变化的演义,不是“大意失荆州”的演义,而是实力决定荆州命运的演义。

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在荆州核心区的战略实力角逐决定了荆州的命运。

二、关羽镇守荆州实力

其实,根据《隆中对》战略规划要求,刘备以益州为中心,东据荆州、北占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然后在选上将东出荆州,西出汉中,天下可定。可见荆州战略地位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

4

从历史上看来,关羽大意失荆州主要是内外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其中“假节钺”是重点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假节钺”的意思就是赋予将领军队指挥调度权。关羽获得这项权力后,很快就发兵攻打樊城,向曹操的腹地挺进,拉开了荆州危局的大幕。

在东汉末年,刘备获得汉中之后,他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版图已经囊括了益州、汉中和荆州大部。但是,这一切来得太过迅速,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刚夺得汉中大战的胜利。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就大举进军樊城,剑指许昌,自然会出现根基不稳的情况。建安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短短四年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完全消化刘焉刘璋两父子数十年的经营。取得汉中后,如何将川蜀与汉中联系在一起,更是摆在刘备面前的头等问题。要将川蜀和汉中合二为一,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在此之前,不宜与曹魏和孙吴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冲突。而荆州军团在没有取得成都许可的前提下,擅自进兵,不能与汉中前线形成南北夹击两面呼应的态势。实际上是孤军深入,很容易就会陷入险境。从外部势力而言,曹操在汉中新败,但是北边的疆域与势力并没有伤筋动骨。

在面对荆州军团的攻势时,曹操一度想迁都再战。许昌以西有洛阳、晋阳,以北有邺城、冀州,都可以作为临时都城。荆州军想要凭一己之力击垮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的汉中虽然获得了大规模胜利,但是也有大量的损耗,急需时间进行休整。所以说,根本不可能同时进军长安,开辟两个战场。这也就造成了荆州后方空虚,孙权才可以趁虚而入。

从刘备集团内部看来,随着权利与地位的上升,关将军的性格引发了蜀汉军中一些人的侧目与妒忌。这就形成了内在矛盾,虽然平时没有爆发,但却成为了压垮荆州局势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来,主要是傅士仁、糜芳等人坐观成败,才导致无人相救荆州。可是,书中罗列的内部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时间来慢慢化解的,并不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但就是由于仓促出兵,使得一切矛盾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最终在至关重要的节点上爆发,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全境。

文:经典守望者

5

虽然吴国与蜀国是盟友关系,两国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牵制势力强大的魏国。但三角形势力对峙的局面却是十分稳定的。一旦有一方试图打破三方对峙的平衡,这一方就将遭到另外两方的打压。所以说看似魏国明面上是以一敌二,但谁又能说蜀国、吴国所面临的局面不是以一敌二呢?为了各自的利益,三国之间绝不允许一方一家独大。当时的关羽,正是那个打破平衡,让局势朝着有利于蜀国方向发展的人。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刚刚结束,刘备为了夺取益州、汉中,特命关羽镇守荆州。荆州是吴国和蜀国的利益冲突点。荆州对于吴国而言,是挥师中原的战略要地。最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是想趁着赤壁大战之威让蜀军直面曹军,吴军好乘机扩张地盘。谁曾想刘备却趁着吴军与曹军激烈交战之际,见缝插针夺取了益州、汉中,这是孙权没有想到的。吴国长期向蜀国讨要荆州,刘备却百般抵赖。无奈之下的孙权便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堂堂东吴之主的儿子,就真的非要娶关羽的女儿吗?

当然不是,孙权不过是想借联姻之事,离间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即使离间计不成,镇守荆州的关羽也会成为孙权的亲家,这时吴国就能将与蜀国在荆州对峙的兵力,投入到对魏国的战场上。当然两国一起做大最好,但是谁曾想关羽不但拒绝了孙权联姻的提议,他更是用言语讥讽了孙权一番。后来发动襄樊之战的关羽不但将曹军打得七零八落,曹操更是因为畏惧关羽的声威动过迁都的念头。这时曹操和孙权都意识到,关羽将要打破三方平衡的局势,让蜀国独自一家做大。无奈之下的曹操只好派出老将徐晃前去迎战关羽。与此同时誓要除去关羽的曹操还联络孙权,希望东吴出兵与魏军两面夹击关羽。

当时的关羽只用了三万蜀军,就一路势如破竹攻取了襄阳,此时的曹仁只能固守樊城向曹操求援。曹仁等来了援军,可结果呢?生擒于禁,阵斩庞德。一场大水更是让关羽俘虏了三万多曹军。此时南郡太守糜芳正在镇守江陵,傅士仁屯田于公安。关羽人马充足,粮草无忧。同时偃城、宛城等地方势力也选择了反叛,这些地方势力不但诛杀了曹操派去的太守,他们还开始与关羽遥相呼应。一时间梁、郏、陆浑等地的群盗也开始遥受羽印号。此时再不遏制关羽,蜀国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

曹操派出徐晃后,徐晃并没有急于与关羽正面交锋,而是大兵压境攻破偃城。随着洛阳周边稳定,至少使曹操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后方稳定的徐晃随后又击溃了关羽的先头部队,蜀军气势受阻。与此同时,吕蒙称病准备偷袭荆州,急于扩大战果的关羽,并没有急于稳定后方而是想乘胜追击。他将驻守在南郡等地的蜀军调往了襄阳,最终吕蒙率领吴军扮成商贾,破了关羽设下的烽火台,荆州落入吴军手中。

6

失荆州不是关羽的责任,关羽只是个背锅侠!

一、 魏、蜀、吴为什么要争夺荆州呢?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隆中对》。

解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荆州对蜀汉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可通过荆州直取宛城、洛阳,这是攻魏的最佳路线。

2、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 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7

关羽失荆州,是其性格使然,再加上后续对降兵处理不当,刘备应对不利导致的。

读《三国志》,你会发现,被后人寄予了无限希望的西蜀帝国,在一连串无以言述的错误之后,悄然间走向它的覆亡。这些错误,每一个都是那么让人揪心,那么让人伤神。因为这都是些伟大的错误,是人生无可逃避、必须要犯的错误。有些错误,是专属于伟大人格的。英雄就是在这些错误之上挺立起来,赢得后人尊崇。西蜀阵营中,第一个犯错的,是关羽。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布局,刘备夺取西川,兼拥荆州,等待天下时局变化,届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刘备自取西川,选择关羽镇守荆州,等待配合他兵出秦川。两路夹击,再战天下。当时的关羽,正处于体能与智慧的巅峰,承担这一使命,并不在话下。历史也是这样,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阳大战,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曹兵降者,大约两三万人。如何处理这些降兵呢?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时,袁绍兵有八万人投降,曹操一个不留,把这八万人统统杀掉了。如果从冷血的军事成本角度来说,曹操的做法对自己有利。虽说是八万降兵,但管理成本高昂,要给他们吃给他们喝,八万人的粮食需要庞大的人力运输,还要派生力军严密监视以防他们造反。这样做的结果,就会牵制曹操的相当部分兵力,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战局。释放是个更人道的办法,但这些士兵都是袁绍地盘上的人,曹操不敢保证他们回去之后,不会被袁绍重新组织成军队再打回来。

但是关羽并没有选择曹操的方式。关羽把所有的降兵,全部收容了起来。这样他就必须要考虑,解决这些士兵的吃饭问题。去哪儿弄粮食呢?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关羽的做法是,把孙权囤于湘关的粮草,搬过来给降兵吃。此举激怒了孙权。此前,由于刘备夺得西川,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实际上已经从盟友转为敌对,双方龃龉横生,冲突不断。但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孙权咽下屈辱,始终在隐忍。但关羽擅取湘关米,这件事成为压垮孙权容忍力的最后一根稻草。盛怒之下,他决定对关羽展开报复。纵东岳大帝,也抵挡不住曹操与孙权两大军事巨头的联手夹击。东吴名将吕蒙白衣渡江,径抄关羽后路,夺取了荆州地区。关羽孤兵难立,不得已匆匆西走,至麦城,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了千古悲歌。——倘若关羽不是心存慈悲,效曹操之法杀尽降卒,虽说未必能够改变整体战局,但至少会甩掉包袱,为自己带来更多机会。但在自己的机会与更多人的性命面前,关羽选择了后者。

8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真正原因。我写了神奇的前24年有详细的解释,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9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原因,大致有三条:

第一:自己太自大

关羽当时是威震华夏的“美髯公”,武艺绝伦啊!况且失荆州前人已是中老年了,唐玄宗那么厉害的皇帝尚且骄傲,何况关羽呢?众所周知,刘备收西川后封关羽为大将军,他还不太满意,又封为五虎上将之首,他却怒于与黄忠为伍,还是费诗开解他才罢休。后来,又水淹七军,华夏皆惊,庞德被斩,于禁遭擒,甚至曹操也要迁都,说:“避其锋芒”,多么牛!关羽能不骄傲吗?于是,就应了古语:“骄傲使人落后”了。

其二:性子太耿直

关羽是直言不讳、不虚伪的人,当时刘备收刘封时,关羽就忍不了,说:“兄长既有亲生子,何必收此螟蛉?”刘封从此记住了这句话,到后来,关羽在最危难的时刻,遣廖化向刘封求救时,刘封愤恨关羽,说:“吾之兵尚不能自保,何能救人耶?”所以说,关羽因为性子太直,与他人颇有结怨,吃了大亏。

10

在每个人的印象中,关羽都是无懈可击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果到时候不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那么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影响力,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和张飞刘备齐名。而且他不断的跟随着刘备打遍天下,在最边上也能够足以见证他的厉害,并且对于我们来说关羽的人物形象真的非常的丰富,需要的时候,让我们躺在政治方面的军事本领,而且他自身有着非常强的理政的能力,不过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些缺点,关羽自然也有!

根据相关的理解来看,真正的历史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就是关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武夫,而且在性格这一方面,很容易缺失自己的方向,这一点与我们曾经所认识的关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对于蜀汉的贡献力并不是那么大,曾经孙权想要联姻但是关羽并没有把握时机,最后导致自己得罪了东吴,这就是为什么最后他会大意失荆州,落入了东吴的手底下!

在三国演义中的与关羽的描述非常的丰富,他给我们的感觉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并且我们也在不断的塑造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形象,他在当时的时代,的确是一个非常勇猛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化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关羽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的厉害,在带兵打仗这方面的确非常有实力!

可是从政治方面来看,他的头脑却比不上张飞,因为我们很多人对张飞的了解并不多,认为他也仅仅只是一介莽夫,不过从真实的印象来看,张飞的智谋要远远超过了关羽,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关羽走下神坛,所以通过自己的美好愿望,塑造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红脸关公。

我们都在猜想,为什么当时的关羽会如此的鲁莽呢?如果他能够充分的观察到地形和时局大概就不会真的导致最后的大意失荆州了,并且我们也在猜想如果他最终没有被活捉那么后来刘备,诸葛亮会如何处置关羽呢?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有一定的看法,毕竟在关羽的身上有着一些缺点想必他们也是知道的,但是历史真正告诉我们的结局就是最后的关羽和自己的儿子关平一同被俘虏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