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关于先秦散文
1
关于先秦散文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第一章『1』康诰曰,「克明德。」『2』大甲曰,「顾□[言是]天之明命。」『3』帝典曰:「克明峻德。」『4』皆自明也。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第二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右传之二章,释新民。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门月]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门月]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右传之四章,释本末。第五章『1』此谓知本。『2』此谓知之至也。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第六章『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左为扌右为合廾]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第七章『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第八章『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第九章『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5』故治国在齐其家。『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也。『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亻旁]矣。『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德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必逮夫身。『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U+5BD5[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害U+7ADD[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2
3
以“走进先秦散文”为话题 散文
谈先秦散文 诗歌是语言的皇冠,散文是极富诗性的文字。然而做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文却有着比诗歌更加久远的回忆,它们安静地在逐渐老去的时光里坐着散发出一股股幽香----沁人心脾。做为中国文化创始与奠基的先秦散文更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与优越性。半年的学习与研究,除了踏进那绿林一角外更多的我得到的是震撼是折服。 走进古老的历史,拜读上一段古人优美的文字,我已经开始和文字对话了,也只有在此刻才能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仿佛,在心灵的荒漠中甘霖突降,万物瞬间由枯黄转为墨绿。我也准确地找到了生命的颜色。 先秦诸子散文为先秦散文的一支流派,另一支被同样辉煌耀眼的先秦历史散文所占领。由于写者才学疏浅,能力有限,本篇只从先秦诸子散文为切入点窥视先民那博大,圣洁,亲切,灼人的思想。百家争鸣的盛况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常识。“诸子”:西周王朝覆灭了,打破了对“天道”的崇信,使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更多地转向了对人事治理得失的探讨。“庶人不仪”的观念被打破,兴起了“处士横议”的活跃气氛。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人民的探讨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主张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称为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墨,法等影响最大的几家,围绕着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到处游说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的观点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字的派别,主要是散文的不同派别。诸子散文不同派别 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的了解,让我们体会到了和而不同的感觉。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儒,道,墨,法,阴阳家的散文著作。这些巨著从根本上体现了诸子散文经久不熄的文字艺术魅力。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庄子散文的特色做进一步的阐释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加以含蓄而明确的寓示表达出来的。 以《庄子》内篇为例,通览各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虚”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齐物论》中“朝三暮四”、为名实所蔽的众狙,《养生主》中啄饮自如的泽雉,《人间世》中不自量力的螳螂,知晓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大宗师》中相濡以沫的鱼,等等。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往往被刻画和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列子“御风而行”,轻妙无比,却“旬有五日而后返”;许由不受尧的禅让,无用于天下,以不愿越俎代庖为喻,婉言陈志;特别是想象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而且,“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言虽玄虚,但意旨深远。(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5)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总之,先秦散文(含历史、诸子散文)到战国末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它出现了众多的体裁;逐渐积累了诸好如记叙、抒情、描写、论证、分析、实录、虚构等等较为成熟的艺术表现方法,且涌现了一批不同风格的作家和典范作品。这些成就,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先秦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例如:《庄子。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例如:《荀子。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
5
6
-
以上是关于先秦散文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