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互联网医疗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2018年之前的互联网医疗是蛮荒之地,根本没有路,凭着一点基础逻辑,看着微弱的光芒往前摸索。”一位做了六七年医疗投资的合伙人这样描述她曾亲身经历的互联网医疗投资市场。

2014年互联网医疗开始兴起,其间走了不少弯路,春雨医生几经转型发展艰难,更有一批创业公司死在了烧钱的路上。有投资人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开始,四年时间中,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2000亿。

可是2000亿烧完了,谁“买单”还是个问题。在整个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中,医院、药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刚性需求在于看病,而非“互联网”。找不到“金主”的互联网医疗目前仍看不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四年烧了2千亿,互联网医疗都干了什么?

2014年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爆发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而到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之后,又快速冷却,到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美元。

2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行业预期,如果就是为了方便挂号,方便拿药,省点纸,那互联网医疗这步子也走得太小了。如今很多大医院已经非常信息化了,信息化一旦已经拥有,那么未来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呢?个人认为要理清楚两样事情,一个是患者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问题,另一个是患者数据被医疗机构使用的时候,是否需要问询这些数据的所有者也就是患者的主观意愿,又或者,如何有偿的调用患者健康数据。

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的问题:这个医院照了CT,转院,还要来一遍。住院的时候,一个骨科病,从血液验到B超、心电图。医生说这是谨慎小心。可问题是几天前我刚刚验过一回,这CT是有辐射的,一年多照几次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内心纠结一点的人群,心里的感觉是自己体内细胞死了好几回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互联网医疗,也就是远程在线看病,依然是需要让你上传各种检查图,对面的医生看不到人,也不知道之前医院医生的判断,在线的医生怎么给建议?最终大约基本上,都是医学常识科普为主。所以能不能让2号医生一打开电脑,从出生开始的每一次入院记录,包括遗传病都历历在目?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这回损伤医院的收入,特别是如今医药加成取消,诊疗收费为主要收费的来源。但是你也要考虑到,我们要照顾的,其实不是各种CT仪器,医院加成照顾的本身就是医生。让医生挂号费再涨一涨,而医疗器械使用更加合理不要过度,只要合理一点,这并不难。

关于病人数据:如今的医院都有数据中心。个人其实不知道最终这些数据有没有交予第三方研究,至少部分基因检测的公司是有将基因运用到科研临床。的确,科研很重要,但是电子病历数据,诊疗档案或者基因数据有时候对于一个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年就是某基因公司董事长说了句:“员工基因有缺陷就是耻辱。”之类的,个人立马开始全力看空这家公司。原因很简单,基因数据比我们的电话地址更加要命。理论上基因数据是可以制造专人的病毒的。如果不管这些科幻,就是一个基因缺陷,也足以让你在工作生活婚姻上四处碰壁遭受歧视。况且,部分基因片段的解读如今还很娱乐化,还有人和犯罪可能性关联,各种精神疾病关联。这方面,我们能够随意使用吗?再说,数据本质上应该是患者的。

说到底,还是患者是否能够支配自己的健康数据的问题。互联网+医疗,说白了就是远程诊疗和治疗,科幻点,可以远距离手术,如果延迟够低的话。但是任何治疗都必须依赖各种诊疗历史,这些历史是连续的,不是一个个医院的,而是每一个患者自己的。医生应该是在你允许的情况下调用病历,那些隐私疾病,也不应该人人可得。

信息管理上面的确需要加强,有妈妈抱怨,其在医院生个孩子,母婴产品的电话一天五六个,还好只是电话泄露了。

3

4

自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热门风口,AI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在医疗领域的推进更是引发国内外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成熟大企业开始带头深耕。

目前来讲,中国在医疗行业的人工智能介入还是相当成功的。

2018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余新光、陈凌教授团队完成了一台将混合现实,也就是MR技术,多模态手术导航系统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前定位的脑膜瘤切除术。据文献和网络检索,这项技术应该是国际首例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于术前将患者的MRI、CT等二维影像资料进行了高清重建,构建了患者个体化的全息三维多模态解剖影像,混合叠加到患者头部及现实手术环境,实现了数字化的匹配,并同时应用德国博医来(Brainlab)导航系统进行了同步对照,验证结果显示,混合现实多模态导航系统与德国博医来的导航系统匹配达到100%。

5

超越马云的事情再议,不过先来谈谈我对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创想吧。

这是我在大学二年级时的创新竞赛作品《“医点堂APP”——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我在其中担任项目的主负责人。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生在我身边,却轰动全中国的事件——魏则西同学的去世。这件事件给我的冲动很大,魏同学与我是校友,我们共同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是我更加意识到这起医疗事故的危害性。事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搜索引擎上给予大众的医疗信息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下,我决心做一款医疗领域的“大众点评”。这个产品旨在打造更透明化的医疗服务市场,患者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对就医的医院以及医师进行服务评价,而评价内容将对外公开。以用户体验与评价,来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评分,从而引导患者通过这个医疗服务信息平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医院。我想打破传统搜索引擎对于部分不良医院的“神化”,使医疗领域通过互联网,真正回归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层面。

6

7

8

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主要连接对象包括医院、医生、医药和健康资讯四大类,功能包括诊前咨询、预约挂号、在线医疗、线下陪护、送药上门等。

主要的互联网医疗类创业项目有微医、39就医助手、百度医生、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金蝶医疗、杏仁医生、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寻医问药、健康云、小熊带诊、阿里健康、健客、U糖等。

当前互联网医疗整体还处于布局推进阶段,不同的医疗平台虽然在医前、医中、医后有所侧重,但从长期来看,都会趋向综合性医疗服务平台,除了需要线下实操部分,其他医疗信息类业务都会向线上转移。

几乎所有领域的平台模式都在解决信息的有效匹配问题,医疗领域的两个问题,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模式得到部分解决。但互联网对医疗更大的贡献可能还不仅仅实现两边的连接,而是大数据医疗。

一方面是整合归纳已发生病例,一方面是对病人的数据收集,根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诊断。当前的互联网医疗更多仅限于第一阶段,就是两边的连接,而未来真正比拼的其实是互联网医疗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大数据医疗。

9

肯定是新事物,之前没有互联网,医疗看病都是单一性的片面性的,现在有了互联网加医疗,是社会的科技进步,跨度很大,受益几代人的事,为医学发展提速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