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水浒传》八百多个将领中,谁最有远见,最敬佩谁?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里,要推其首领宋江,因为宋江一直是被其他梁山好汉所推崇的"公明哥哥",足见宋江的威望之高了。在宋江掌管梁山之后,就预见性的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与"忠义"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众好汉"聚义"的初衷就是杀富济贫,推翻宋朝赵家皇帝,而"忠义"就不同,就是忠于宋朝皇帝,不做所谓的"逆臣贼子",以达到拜官封候的罪恶目的!而宋江恰恰就是这样的投降派,并且很有先见性的知道梁山起事很难成功,便带着梁山好汉去朝廷招安,其结局之悲惨,可想而知!这就是投降派的下场!!!

2

行者武松 大智大勇

看破红尘 削发为僧

招甚鸟安 先见之明

替天行道 痴梦成空

忠义堂噱 惑其神经

单臂擒腊 谁与争锋

奈何梁山 亦崇功名

八百水泊 再无英雄

3

《水浒传》是公认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少思想史家、文学家在开列的“青少年必读书目”中,都有《水浒传》,金圣叹更是认为,《水浒传》在“惩恶扬善”,对人的教化作用上,与“四书五经”相同。 “《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从来人却是不晓得。”(《读第五才子书法》,下引文同) “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底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两三卷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金圣叹有很多地方画龙点睛,把全书人物、故事贯穿一线,使人读之,不觉其繁复,只觉其精彩。记得从初中时就开始粗读过《水浒传》,后来在高中阶段,随着“评《水浒》,批宋江”运动的开展,又翻阅过该书。应该说,对该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还是略知一二。这次阅读,距离初中时的第一次阅读,时间跨过了近40年,这些年来,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阅读是我生活的常态,就如一副楹联说的:“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但老实说,从没有读过像金评《水浒传》如此精彩绝伦的书籍。读这本书,就像台湾哲学家钱穆先生说他自己一样,此前尽管读得烂熟,“却如同未读”。足见金评的过人之处。“金评水浒”告诉我们这样几条重要信息:一,一部《水浒传》,施耐庵着力描写,也是最被褒扬的成功人物是武松,其次是鲁达和李逵。二,《水浒传》表面上看是颂扬宋江的忠义,实际上是无处不在张示宋江之恶。在上梁山之初,就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待到晁盖死后,更是肆无忌惮地明确要“替天行道”,除了不遵守晁盖遗嘱,让出“第一把交椅”外,还运用各种权术,稳固自己的地位。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最让金圣叹敬佩的作家了。他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的安排无不赞美有加,对每位人物出场和个性都有独到的点评。甚至某个人物的某一件事,相隔了好几章,金圣叹都能使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四,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尽管在每章的开头有总评,文内有插评(和眉评),然而更多地从文章技法、结构、语言风格上评点,而对其每个章节的中心思想却涉及得并不多。这应该是金评水浒的一个小小的缺憾。五,金圣叹指出,虽然晁盖是作者凭空加上的一百单八将之外的重要人物,但晁盖的死,宋江却有间接地谋杀嫌疑。因为自从宋江上山后,每有战事,宋江都要极力阻止晁盖下山,表面上看是爱护晁盖,担心他的安危,实际上却在“架空”晁盖,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唯独曾头市一战,宋江没有劝阻,晁盖一去就中了毒箭,回山不久就去世了。 当然,读过金圣叹的评点,回头再细想。《水浒传》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这些所谓的“好汉”常常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不但动辄滥杀无辜,而且动辄就同时把被杀对象剜心割肝。宋江用各种极端的手法骗取一些官员上山,这些被逼无奈上山的英雄却对宋江没有异心,没有怨言,这是不可思议的。再就是,在“三打祝家庄”一场战役中,不但杀死了扈三娘的未婚夫祝彪,而且被鲁莽的李逵杀死了扈太公一门老小,这扈太公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梁山泊的一员重要头领一丈青扈三娘的老爹。然而没见扈三娘对李逵有任何不满和要复仇的意思,并且听从宋江的安排,嫁给好色之徒矮脚虎王英。这些明显的疵点和结构上的漏洞,虽然没有被金圣叹点出,却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再就是金圣叹指出的另外几处缺憾:史进寻王教头不见,一憾也;张青店中麻杀一头陀,竟不知名姓,二憾也;祝家庄祝氏三杰的武师栾廷玉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交代,三憾也。有此三憾,就不能说《水浒传》完美无缺了吧?顺便说一下,周锡山先生点校,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金圣叹全集》编校粗疏,错别字满篇,浪费纸张和金钱,千万别购买。岳麓书社出版,罗德荣点校的《金圣叹评批本水浒传》,虽是横排,但把金圣叹批文全用红字体标出,看上去赏心悦目,值得拥有一套。我为了不留遗憾,又购买了凤凰出版集团(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陆林先生点校的竖排本《金圣叹全集》,错别字很少(并非没有),值得收藏。

4

要说谁最有先见之明还真不好说,因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行为就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但是有这么几位不得不提,他们算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了:

第一位是智多星吴用,是梁山上的元老级人物。在水浒中,吴用本是一个落魄秀才,在晁盖的村子里当乡村教师,应该说和晁盖的关系非常要好,要不然晁盖也不会将夺取生辰纲的事情告知吴用,虽然吴用的计谋并不怎么高明,但毕竟还是成功了。在宋江来到梁山后,吴用很快就洞悉了宋江的抱负和意图,那就是要通过诏安来达到做官的目的。作为晁天王同甘苦共患难的弟兄,吴用本应及早将宋江的想法告诉晁盖,用自己的才智辅佐晁天王对抗宋江。那样的话,宋江是不会有机会做大的,晁天王惨死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宋江的结局要么下山,要么郁郁而终,其他人跟着晁天王,虽然没啥大的作为,但却能够一直过着天天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逍遥日子,这也是鲁智深、武松、三阮、李逵等大多数梁山好汉上山的目的。

但吴用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内心是非常渴望做官去有所作为的。所以他选择站在了宋江的一边,帮助宋江收买人心,架空晁盖,并设计除掉了晁盖这个诏安路上的最大的绊脚石,最终诏安成功。虽然吴用的行为让人很不齿,但不得不说,吴用确是很有眼光的,具有先见之明的,他看出晁盖虽然忠厚义气,但胸无大志,跟着他是不会有前程的,只能干一辈子的黑社会,而吴用的选择实现最终实现了目标。

第二位是公孙胜,入云龙公孙胜本是个道士,也是因为生辰纲结识了晁盖、吴用等人,同吴用一样,也是梁山上的元老级人物之一。与吴用不用的是,公孙胜作为道士,与儒家弟子有着天然的区别,他并无拜相封侯、封妻荫子的想法,而与晁盖等人是比较相似的。作为晁盖的亲信下属,他也早早的看清了宋江的真实面目,便找个理由寻仙问道去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成为宋江捞取政治资本的牺牲品,落了个好的结局。

第三个最重要的就要算宋江了。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声明远播了,黑白两道,朋友无数,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宋江的先见之明了,为什么要处心积虑的结交这么多人,明显是为以后做大事铺路。晁盖请宋江上山,宋江为什么要拒绝呢?正是因为宋江看得远,他明白落草为寇不会有好的结局。

5

《水浒传》中有先见之明,能预测未来的人有两位:一位是五台山智真长老,一位是二仙山罗真人。这两位一僧一道,曾点出天机,道出宋江等人最后结局,这两位属于不世出的隐藏高人。若是纵观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中,最有先见之明的我认为是入云龙公孙胜。此人正是罗真人的徒弟,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本身就是半仙之体。本为修道之人,因生辰纲一事,应七星聚义。闹江州之后,以归家探母为名,脱离梁山。直到高唐州,为破高廉法术,两度请得公孙胜出山。破辽之后,公孙胜成为第一位离开梁山的人,回到二仙山跟随师父继续修炼。公孙胜在罗真人身边,罗真人会把其中一些预测的事情告诉公孙胜,让公孙胜远离梁山这个“火坑”。而公孙胜也能看出宋江等人的结局,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功成身退。所以,我认为公孙胜是最有先见之明的,也是我最佩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