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1
在说内容特点前,得先了解,什么叫“乐府”。
“乐府”,是一种诗体名称。这种诗体名称,由主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演变而来。
“乐府”的建置,最早见于秦代,汉初相沿,但规模不大,活动也很少。
为了制礼作乐,兴乐教,“观风俗,知薄厚”,汉武帝扩大乐府编制,并把它的配乐,演唱职能扩大为制定乐章,训练兵工,采集民间歌谣。
2
乐府诗歌是一种民间的五言歌谣。因为汉武帝设置了“乐府”机关,广采民间歌谣,所以后人便把这些被采的民歌称为乐府诗歌。据《汉书·艺文志》说:这些被采的民歌,“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地域,全国许多地方的民歌都有入乐府的。当时所采诗歌总数达一百三十八篇。汉武帝派音乐家李延年主持乐府的工作,音乐家张仲春做他的助手。东汉光武帝、和帝时,也曾观风采诗。这样,两汉时期的许多民歌便能够保存到今天,为我们所欣赏了。
乐府与赋迥然不同,它来自民间,不少诗歌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生活面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妇病行》就是乐府中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一篇好作品。它写一个妇女临死前嘱咐自己丈夫,不要因为孩子“饥且寒”与他吵闹,而打孩子;丈夫也遵从妻子的遗嘱,为了让孩子生活下去,到市上行乞以及孩子们啼哭想念母亲,父亲悲戚难过等场面。它生动地描绘出了人民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的悲惨情景。
《十五从军征》则写出了当时人民兵役负担的沉重。这首诗歌的主人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归来后,看到的家里情况却是“松柏冢累累”和“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一片家破人亡的惨象。他只好自己春点谷,采点野菜做饭,可是饭做熟了,却又不知道和谁一起共餐,“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悲痛的心情,使这位老翁再咽不下饭菜,“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景。
乐府诗中也反映出了人民的反抗。
3
我没有去百度搜索
乐府是民歌,诗经里也有一部分是民歌,南北朝乐府也是民歌
也就是说,楼主问题的实质应当是中国古代民歌在内容上的特点。这个标题太多,大到我这种无知之辈不敢胡说,但并不妨碍表达一下个人那支离破碎的观点。
孔子有一句话是形容民歌的,确切地说是高度评价民歌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4
感请,从学校到工作也背过读过不少,如果不讲科普知识,只是说感觉的话,个人认为乐府诗的特点基本上就是:一,写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人,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无亲人,只看到累累荒冢;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既有很强的叙事性,《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三,感情激烈而直露,如《战城南》描述战争的惨烈。暂时就这么多吧!
5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四)浪漫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