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魏之武卒,秦之锐士,这都是牛哄哄的存在。

秦之锐士一个个都是狼崽子,把敌人的脑瓜子栓裤腰带上打冲锋,这还不算啥,最要命的这帮人光着膀子冲,啥护甲不护甲,压根就不挂在心里头,人家嫌弃那玩意不灵活,碍着他们砍敌人脑瓜子。

而魏武卒这帮人,最牛的时候,五万打的五十万秦军沿着函谷关往里钻,撵的秦军都没地躲,把个堂堂大秦国偌大的地盘打成一根面条一样的地盘,给人感觉,再压上那么一把,秦国似乎就成为了历史一样。

就这一战役,一共打了64战,魏武卒就没有一次失败的,这就不是牛了,而是巨变。

2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最早的特种兵,就是战国名将吴起训练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

在其它各诸侯国还在依靠战车在战场上笨拙地冲撞的时候,魏武卒开创性地启用了单兵作战模式。最强盛的时候,魏武卒以一挡十,天下无敌,刷下六十四战不败的神绩。

而盛极一时的背后,有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让魏武卒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昙花一现的命运。同时也让它的成功和辉煌,无法被复制。

3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战国时期的魏武卒就像是清朝末年的北洋新军。都是国家花大力气,以高标准、高待遇、高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一支新式军队。用魏武卒创始人吴起的话说:兵不在多而在治。兵多了没用,还浪费粮食。应该用变态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新式精锐部队。所以魏武卒为啥厉害?因为它在其它军队眼里,就是一支特别变态的特种部队。

那么魏武卒的标准和待遇到底有多高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各个都是负重高手!也基本上都是新兴地主。

先说装备,魏武卒的士兵,每一个都要手执长戟,腰挂铁剑,背上背一面犀面大橹和一把强弩,并且还有带五十发弩矢。光这些玩意加起来,小几十斤就有了。除此之外,魏武卒身上还必须要披上三重甲,出征之时还要携带三天军粮,再算上这些,估计有近百斤的负重。

以为这就完了么?当然不是了。魏武卒的标准中还有一条,带上这几十斤的装备,还必须能够在半天内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否则就是不够格的魏武卒。并且主帅吴起还是一个严于治军之人,他的治军信念其实就是一条:服从!服从!还是服从!让你干嘛就干嘛,哪怕是前面是悬崖也要勇于往前走。由此来看,当时的魏武卒就是现在的特种兵,而且还是大批量复制生产的特种兵。

4

魏国霸主,则大魏武卒打谁谁死;魏国没落,则大魏武卒谁打都行。

不是因为魏武卒所以魏霸主,恰是因为魏霸主所以魏武卒。搞清楚这个因果关系,也就知道魏国为什么不能重建魏武卒了。

荀子《议兵》篇中,对魏国的精锐部队“武卒”做了介绍:

5

最早的

“魏武卒”是军事改革家吴起在担任河西守将时训练出来的一支精锐重装步兵。吴起在与秦国人的长期作战中,发现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便有了建立一支精兵队伍的想法,于是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名叫武卒,魏文侯同意了吴起的建议。

吴起对武卒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入选的士兵必须能身披上三重甲,手执一支长达两米重达25斤的铁枪,腰悬铜剑,后背一面重达十斤的铜盾,一筒五十支长箭和一张需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后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武卒的选拔条件虽然苛刻,但他们的福利待遇在当时是最好的。国家免除了他们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税。还可以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并且能领到固定的工资。当时各国采用的是义务兵制,士兵是打仗时临时组建的,没有任何的福利待遇。还要自带干粮,战死或者伤残国家也不管,可想而知他们能有什么战斗力。

入选武卒的士兵,工资高,待遇高,反过来,国家对他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吴起率领魏武卒大大小小历经64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战胜了50万的秦国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3万。

6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赵,灭中山,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雄的国家。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其实,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亚圣吴起,而是李悝。战国初期,魏国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大胆实行改革,魏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李悝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魏国军队中创立的武卒制。

真正将魏武卒发扬光大,名震天下的,则是名将吴起。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便开始组建精锐武卒,从全军中挑选,挑选条件十分严格。《荀子.议兵篇》记载: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选拔制度是,在身负全套甲胄(头戴铁盔,身穿三层甲)的情况下,还要带拉力为12石(约为今天的720斤)的弩,背上50支箭,同时还要装备长兵器戈和短剑,带上三天的口粮,半天要行军100里。

这种要求,怕是放在现在也是特种兵的选拔要求了吧。

7

魏武卒是战国魏国的军队,是保家卫国和开疆扩土的重要力量,战斗力非常强,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强军之一。

魏武卒的创建人名叫吴起,他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代表性人物

中国有句话叫“慈不掌兵”,就是说心慈手软的人是不能带兵打仗的。

在古代,心狠是成为军事家的必要条件。

吴起心狠到什么程度,为了求职可以把妻子杀了。

8

魏武卒很厉害,是精挑细选、艰苦打磨出来的精兵。挑选标准有多高就不展开了,毕竟很容易百度到。这里重点说一说为什么不能重建。

魏武卒不仅仅是一支军队,也是国家改革的成果。成为魏武卒,国家赏给土地,免除赋税。这样的制度相比于春秋时期以贵族士大夫为主组建的旧式军队战力强得多。毕竟人还是怕死的,荣誉有时候不如活着。

但是魏武卒与秦新军锐士比起来又不够先进。

首先,魏武卒虽然免除了徭役和田税,但却必须自备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也就是说,魏武卒并没有完全从自家田产中完全解脱出来,职业化不彻底。因此当战争持续延长,土地生产力下降,魏武卒自身的收益就会降低。后勤保障和装备采购就不稳定,自然影响到武卒战力。考虑到战国时期战争持续强度之大,时间之久,武卒体系几乎注定是在经济上会逐渐衰败的。经济基础衰败,武卒体系就会失去对人的吸引力。

其次,魏武卒选拔严苛,装备精良,就注定不可能规模化;魏武卒培训体系完全基于实战,就注定其成军速度很慢,无法速成。因此一旦发生类似于桂陵,马陵这种消耗战,几乎就没有办法迅速补充战力。而这种消耗战中战败,又会失去武卒体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没有足够多的土地,就没有可能提供足够多的武卒封田。

9

终战国之世,魏国始终在保留、发展魏武卒。

只不过,天下形势已经变了,后期的魏武卒已不复当年之勇!

魏武卒的惊艳的开始

魏武卒的登场是十分惊艳的。

在吴起的率领下,魏武卒“七十二大战,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平手)”。

其中,阴晋之战,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更是其中巅峰之作。

10

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但有一个人常被用来与孙子并称,比如“用兵如孙吴”,这个“吴”字指的就是吴起了,吴起一生打过很多场战斗,基本上没有败绩,而他指挥的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就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魏武卒了。

吴起的军事才能不只体现在行军打仗上,更体现了他的治军方法上,魏武卒就是他训练出来的职业化脱产部队,其以步兵为主,战斗力相当强悍,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三十年,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军事奇迹。

晋国分解成韩赵魏三国之后,魏国在战国列强中实力较弱。但魏国的魏文侯励精图治实行了变法,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依法治国,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先强盛并称雄的国家,而在军事方面带领魏国首先崛起的就是吴起了。

吴起曾任魏国河西守将,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了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闻之色变的魏武卒。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精兵最有战斗力,武卒的编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也称\"千人\"),打仗的时候,基本以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但是战斗的时候可以灵活编制,这样的编制和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灵活性很高,战斗力也很强,而且他们聘请善战者进行教练,既注重单兵技能,又注重配合作战,战斗力相当强悍。

魏国金属冶炼业在当时相当发达,其兵器已经可以做到以铁器为主,史称魏军甲兵犀利,为吾族基本上都是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装备很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