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孙权称帝后,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吕蒙

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不肯接受金钱,孙权不许。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发作(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甘宁、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诊治护理,并且下令,在国内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病的人,赏赐千金。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碌,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如发现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就高兴,对手下人有说有笑;如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吕蒙病情略有好转,孙权就下达赦令,让群臣都来庆贺。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命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又问吕蒙:“假如你不能再起来为我效力,谁可以代替你镇守江陵呢?”吕蒙说:“朱然胆略、守业都充足有余,我认为他可以代替我接受任命。”

吕蒙最终在孙权内殿中去世,死时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缩食减眠以示哀悼。吕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还给朝廷。他还留下遗言,丧事务求俭约,不得奢侈。孙权知后,愈益悲伤。

2

因为不是讲演义,所以和大家聊的,都是事实,而非故事。

首先讲一下周瑜、吕蒙的死——被诸葛气死、被关羽索命而死,这些都是小说情节,虽则精彩,却与史实相距甚远。

实际上,他们两人的死,都是因为瘟疫,也就是所谓流传性疾病,往轻了讲,就是流行性感冒,往重了讲,便足以致命。尤其是在医药技术不发达,病人还很卖命工作的情形之下。三国时期,瘟疫曾令北方的所谓“建安七子”丧命五人,相对于南方,中原医学科技较为发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东。所以,东吴将领普遍年龄都不高,周瑜死时,年仅36岁,当时正筹备西征益州(倘若成行,以刘璋的实力,难以阻挡),却因为箭伤引发的破伤风而死,相较后来的诸葛亮而言,他其实也是“半道而猝”。

(白衣渡江之吕蒙)而吕蒙,比周瑜多活了几年,他死于42岁,也是在夺下荆州之后踌躇满志之际却疾病发作,背后原因,其实也与建安24年间的大规模瘟疫有关,而且这一次主要袭击对象就是东吴,甘宁、蒋钦俱死于此时,这一方面是流行性疾病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因为吕蒙等人长期的劳累成疾,而南方的水土适宜疾病流行、医疗水准又低下,所以相对而言,江东阵营病死于瘟疫的将领远高于曹魏和蜀汉。

(下图为电视剧中的陆逊与孙权)至于陆逊,他的死,三国演义隐去不提,真相,其实是被孙权气死的。背后原因,是孙权试图废黜当时的太子,由此引发两宫(太子与鲁王)之争。陆逊以死保护太子,终于引发与孙权的剧烈冲突,再加上部分人员乘此机会大肆毁谤,最后陆逊气愤难平,竟然郁闷而死——这件事,后来经他的儿子陆抗与孙权面对面的一番争辩,这才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结局。自然,孙权也无法真正离开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结局是孙权放弃了两宫之争的争夺双方(太子被废,鲁王也没戏),孙亮反而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但,这也是东吴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根本而言,孙权是真正的失败者。

3

从三国志明文记载,也就是说从表面来看,这三个人分别如下去世经历。

周瑜在与曹仁争夺江陵的过程中,亲自督战,由于没有穿重铠甲,肋骨中箭。后,周瑜与曹魏曹仁,李通,满宠,乐进,徐晃等在围绕江陵的地区展开一年多的争夺,周瑜击溃几路人马对江陵的支援,截断了江陵的物质供应路线,迫使曹仁放弃江陵。期间周瑜建议软禁刘备,分化其部队,但未被采纳。不久,周瑜提出攻打益州的决定。虽被采纳,但周瑜在赶赴江陵的路上,于巴丘(今天岳阳所属)病重去世。

有一点需要注意,周瑜病重,是否有什么促发或有什么事?什么事能让病情加重呢?我想是上火,尤其是急火攻心。。那有没有什么是让周瑜闹心的呢?从推理来看是有的。

赤壁之战后的两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攻打益州的计划:今曹操新折恤 ,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权的堂弟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在这一建议中,周瑜不但没有了赤壁之战前的那种高度自信,更少了那种非我其谁的霸气,看不到“保为将军破之”和“自足制之”。赤壁之战时江东部队的左右都督和赞军校尉的配置,还是孙权强制给周瑜安排的。而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周瑜就实现了由豪情万丈、一柱擎天式的人物变成了稳成持重、三思而行的老城干练之人?周瑜虽然继续他的沙场冲锋精神,但却主动请孙权最信任的人之一,当时也是孙家最为稳重的人——孙权的堂叔孙静的儿子孙瑜,来跟自己共同进军益州。周瑜在这个方案中,不对入蜀的前期准备和战斗预想做出描述,而是重点提出希望让孙瑜跟自己干这件事儿,事儿成之后,他周瑜不留在蜀地,而是让孙瑜镇守,周瑜回来在跟孙权一起攻打襄阳而后挺进北方。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处处用心良苦,处处小心行事。206年进攻麻屯二保的时候,他与孙瑜合作过。孙瑜在当时可以说是江东孙世家族里面的忠诚骨干。与此人共同挺进益州,似乎既可以让孙权放心,也可以表明,周瑜是主动请孙权监督自己的。而得胜之后由孙瑜镇守益州,则更表明周瑜绝无自己做大之心。如果结合最后一句话,则更可以推测出更多信息。“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占领益州之后,周瑜回来还要攻打襄阳,但他同样不想一个人战斗,他想请孙权跟他一起来做这件事儿。但其中却隐隐地透露出一丝谨小慎微的无奈。这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监督周瑜了,那怎么办呢?请主公孙权来监督我吧!毕竟,周瑜自己一个人都敢迎战曹操的十几万大军,而今攻打一个襄阳,或者入蜀都要派人帮忙,岂不是前后差别太大了?这哪里是请求帮忙,分明看着更像请求派纪委入驻。对于周瑜来说,本来拿下益州和襄阳,都不是啥太难的事儿,但为了避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免于更多猜忌,他不得不来点自捆手脚来请主公点拨和化解的手段。周瑜如何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周瑜的这份建议,如果剥去各种丝线,再补上之前的历史并顺势递推的话,会发现周瑜的一条清晰的线索:主导赤壁之战——攻打益州——吞并汉中张鲁——占据襄阳——北方可图。按照周瑜的规划,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主角都是他,当然了,还需要有孙权的“威灵”指引,具备了这些因素,周瑜说他可以对这些事儿“若在握”。这些话,按照传统的教科书分析,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敬业精神,敢于冲锋。虽然这些话零零散散分布,也并非周瑜一日所说,但日积月累,难免会使孙权这个接班之处就如履薄冰的年轻娃子,不免担心“尾大不掉”。试想一下,保住江东的决战是周瑜操刀的,荆州也是周瑜率军打下的,如果再拿下益州和梁州,再攻克襄阳,今儿挺进中原,那么周瑜将何等威望。如果说这些事儿对周瑜来说都是胜券在握,那么还有啥事能让他一筹莫展呢?这等于是说,江东的基业在周瑜手里实现了保值的同时,更完成了增值乃至超值,而孙权几乎就沦落为一个原始股东而已了。曹操的模式岂不是可能在江东重演?

如果说以上都是针对周瑜而展开的单方面的猜测的话,那么再来看看多年后,羽翼丰满的孙权与陆逊聊天时对周瑜所做的评价,或许可以推测一二:“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4

三国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同是“江东四杰”之一(还有一位是鲁肃),四人又曾做过都督,也被称作为“江东四督”。对于他们的能力,孙权在与陆逊的对话中,曾经有过概述:“公瑾雄列.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当然是有得有失,整体上功劳大于得失。

首先,简单聊下周瑜。

周瑜出身于大族,祖上都是做大官的,他早年与孙策关系不错,孙策在平定江东过程中周瑜出力很多,表现也很出色。孙策被刺遇害后,正是在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的共同扶持下,孙权才得以顺利继位。孙策给孙权的遗言就是,如果内部的事处理不了找张昭,如果外部的事解决不了找周瑜。

周瑜是个大帅哥,而且还精通音律,所以就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话传开来。周瑜本身气量很大,孙坚时的老部下程普很不给他面子,他也不太计较。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大战,周瑜做为指挥者充分展现出了个人的军事天分,在他的有序调度下,孙刘联军最终以少胜多,打赢了这场奠定三国格局的战役。然而,风光就到此为止了,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征伐益州的方案,就在出征途中行到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不幸病逝,当时只有三十六岁。可以肯定的,如果周瑜不死,三国的历史走向将去向何方还是一个未知数。

再说说,吕蒙。

5

答:周瑜、陆逊是“肺气肿”,吕蒙是食物中毒。

6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享年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7

史书《三国志》中记载的周瑜,“性度恢廓”、“胆略兼人” 。这点似乎打破了周瑜在人们脑海里“气量偏狭”、睚疵必报的固有印象。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东吴名将周瑜推崇备至,评价甚高。陈寿是三国末期蜀国人 。他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史家。《 三国志》亦被古今学者公认为是研究东汉末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权威著作。

陈寿对周瑜赞誉有加,在书中他多次借众人之口以“具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来点赞周瑜。陈寿对周瑜可谓不吝赞美之词。譬如:“英隽异才”、“公瑾雄烈,胆略兼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江淮之杰”、“王佐之才”、“卓尔不凡,逸志不群” ······ 可见他对这位江东人杰青睐有加、倾慕不已。在他如椽的史笔下,周瑜忠肝义胆、气度恢弘 、智虑深远、情趣高雅、用兵如神且谋勇兼具 。而且这位善于“万人敌”的大将军还是位深情款款的好丈夫,值得追随的好领导,可以信赖、托付的好朋友 。在陈寿的眼里,他几乎是位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人。

8

周瑜: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吕蒙: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因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陆逊: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9

答 | 江隐龙

孙权四大都督(其实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在《三国志》中只有陆逊正式拜了“大都督”一职,但从俗将四人合称为四大都督)均军权大握,而其中前三人均早逝,同时孙权自继位起就一直处于权臣压主的状态,有人将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得出了几大都督有可能是孙权害死的结论。不能说没有这个可能,但显然这个假设的真实性不会太高。

周瑜死时,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鲁肃死时孙权“权为举哀,又临其葬” 。吕蒙病重时,孙权“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 ,直到吕蒙死时孙权“哀痛甚,为之降损”。唯独在陆逊死时,孙权并不甚哀痛,这一点可以从孙权与陆逊之子陆抗的对话中得知:“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10

周瑜 吕蒙皆是病死,陆逊被孙权逼死的。

三国志: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①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槭,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 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三国志有记载。

演义只是小说,为艺术需要做些与史相违的说法。毕竟是以蜀为正统。